首页 生活常识

中国的八九十年代,枪决重案犯的刑场,到底选择什么地方?

537人浏览   2024-03-12 14:17:20


今天,我们聊聊八九十年代的刑场。认真的说,对于八九十年代枪决死刑犯,相信很多人都围观过。那么,八九十年代的刑场,到底都有哪些方面的讲究呢?今天,我们就聊聊执行死刑的刑场,在八九十年代比较常见。

首先,我们聊聊古代的刑场。从古代王朝开始,我国对于那些罪行严重的罪犯,就会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办法,根据罪行的不同,方式也不一样,分为了绞刑、斩首、腰斩、凌迟等等。此外,如果犯下了十恶不赦的大罪,还会出现连坐和诛灭九族。在中国古代王朝,每个州县都有自己的刑场或者法场。为了防止出现营救犯人等意外情况,古代的刑场一般都在城内。无论什么人营救,城门关闭以后,官军挨家挨户搜捕,谁也跑不了。

此外,为了起到震慑其他犯罪分子的作用,刑场一般选择在广场上或者菜市口。罪犯不能随便斩首,只有等到每年的秋天,刑部和大理寺复核以后,才能执行死刑,因此,出现了“秋后问斩”的说法。每逢刑场处决罪犯,会有大量的群众围观、看热闹。死刑犯的表现都不一样,有的死刑犯被押上刑场的时候,已经浑身瘫软,如同一滩烂泥。需要几个衙役架起来,才能执行死刑。还有的死刑犯则是趁机大喊大叫,例如“十八年以后,又是一条好汉”等等。

言而总之,古代执行死刑好刑场有自己的讲究,与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类似于《水浒传》中,动不动就劫刑场,其实这种事情的成功概率微乎其微。截止清朝灭亡之前,刑场的规矩一直没有变化。1912年,清朝灭亡以后,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复杂局面。在这一阶段,由于政局动荡,各地的衙门不再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死刑。出现了在监狱内执行死刑,或者随便找个地方的情况。

一转眼到了建国的初期,随着战争的基本结束,我国进入了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阶段。我国的社会治安也进入了正规,从50年代中期开始,经历了一系列的肃清以后,我国的社会治安非常好。根据一些老年人的回忆,在五六十年代,当时几乎没有听说过什么大案,最多就是各种治安案件,例如打架斗殴和盗窃等等。不过,案件少并不等于没有案件。这样的情况维持到了70年代后期,从70年代末期开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叠加,我国的社会治安面临很大的挑战。公安机关的立案数量逐年增加,例如1981年立案数量达到了89万多件。

为了保障群众能够安居乐业,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为了保证经济能够持续发展。1983年9月,我国出台了《关于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这被俗称为严打。在为期3年的严打行动中,总计打掉了抢劫、强奸、盗窃等各种犯罪团伙19万多个,抓获团伙成员86万多人。与此同时,一些陈年旧案被陆续侦破,总计破获各种的刑事案件160多万,抓获各种犯罪分子177万多人。经历了这次严打行动以后,我国的整体治安情况迅速改善。一些罪大恶极的罪犯被判处死刑,而且是立即执行。

当时,执行死刑的刑场应该如何选择呢?认真的说,有几个很重要的特点。第一,不能选择在繁华地区,因为会对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第二,不能选择人口过于密集的地区,因为围观群众可能会太多。第三,不能选择交通太差的地方,因为需要往来方便。因此,刑场一般都会选择在郊区的旷野地带。请注意,一个地级市或者一个地区的刑场,不仅仅只有一个。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情况,具体选择在哪个刑场执行死刑,都是随机性的。

一般来说,在即将执行死刑的那天,才会知道具体的刑场,防止出现消息泄露的情况。在刑场执行死刑的当天,会有大量的武警战士负责警戒。此外,执行死刑之前,公检法各个机关会对死刑犯验明正身,防止被调包。执行死刑之前,会问死刑犯还有什么话等等。执行死刑的时候,一般是4名民警或者武警战士负责,为了防止死刑犯过分抵抗,左右各有一名架手。主射手听从命令“验枪、装子弹、枪上膛、关保险,”然后执行死刑。

除了主射手以外,还有一位副射手,如果主射手出现枪械卡壳等情况的时候,由副射手负责执行死刑。刑场之内管理严格,任何人不准随意进出。在刑场的外围,则会聚集一些围观的群众。作者读书的时候,有一位同学的家,距离刑场非常近。按照这位同学的描述,在小时候,他在远距离围观了好几次枪决死刑犯的过程。至于刑场之后,只有公检法机关人员和武警战士。

在八九十年代,为了起到震慑各种犯罪分子,同时教化群众的作用。当时,经常举行公审公判大会。在作者的童年时代,曾经围观了好几次公判大会。在公判大会上,各种类型的罪犯被押到台上,法官宣读各个罪犯的罪行和判决结果。一般来说,排在前边的罪犯基本上都是重犯,最低也是无期徒刑。后边的罪犯们,罪行相对清一色。审判结束以后,那些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罪犯们,会被直接押往刑场,执行枪决。关于八九十年代的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