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简介

陈东升哪里人? 湖北男人,35岁放弃铁饭碗,下海卖保险,65岁身家950亿,凭啥?

107人浏览   2024-01-06 16:10:48

80年代末,有一位湖北青年正在看电视。

电视上,拍卖师穿着西装,打着领结站在台上,手里拿着一个木质小锤子;

绅士贵妇们穿着华贵,慵懒地坐在会场里,手里拿着一个带有编号的牌子;

他们正在进行一场拍卖。

最终,在拍卖会上梵高的《向日葵》以天价被一位神秘买家买走。

当时,电视机外的中国还没有摆脱经济落后的境况。

强烈的反差,在青年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这一年,他30岁。

这颗种子叫“不甘心”。

不久恰逢武汉印刷厂要上市,校友毛振华邀请他一起讨论股份制改革方案,并组团到武汉考察;

晚上吃饭时,校友们齐聚一堂,大谈中国经济格局之变,谈到兴起。

青年才思敏捷,一会儿“工业博物馆”,一会儿“拍卖行”,好点子一个接着一个。

校友们就激将他,“你点子太多,你只要抓一个做成功,我都服你!”

至此,青年立志,非把拍卖行做成不可。

这位青年,就是陈东升

1993年5月,陈东升36岁,创办了“中国嘉德国际文化珍品拍卖有限公司”;

2011年,陈东升54岁,个人捐资1亿元人民币给武汉大学,建立“万林艺术博物馆”;

2015年,“万林艺术博物馆”落成开馆,被称为“中国最酷的高校博物馆”;

至此,当年饭局上,青年的豪言壮语均已成为现实!

2022年,陈东升65岁,以950亿身家位列《2022家大业大酒·胡润全球富豪榜》第132名。

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陈东升)

1957年,陈东升出生在湖北省天门县的一个贫苦家庭里。

父亲陈万林,9岁成了孤儿,16岁参加新四军,后转业至湖北天门。

母亲6岁被卖,幸好遇上解放军,喜得自由身,与陈万林相识相爱,后结婚生下陈东升。

取名东升,寓意,孩子永远像那东边升起的太阳,充满希望之光。

陈东升的父母虽然是干部,住在机关大院,但他们的生活却很艰苦:

屋子终年漏风,屋顶常年漏雨。

正如,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陈东升从小就特别懂事,会自己想办法赚钱,赚取学费,贴补家用。

小学时,他就利用课余时间做小工,如搬砖、割猪草;

中学时,他放学后,就跑到富人家,给猪喂饲料,清理猪圈;

春节就独自拉着板车,载着生猪,穿着破洞的鞋子,去武汉卖生猪;

陈东升从小内心就有一个坚定的目标,一定要走出去,一定要上大学。

(年轻时的陈东升)

虽然自己出生于贫苦家庭,没钱,没势力。

但陈东升知道,“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陈东升胆子也大,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敢自荐做班长;

我记得特别清楚,小学一年级有个班主任,叫李启华,一位特别慈祥的老太太。

李老师想让一位留级生来当班长,意外的是留级生被吓得哇哇哭。

我就举手和老师说,我来当班长。

从此,我就一直都是班长,高中的时候还是团支部书记。

陈东升酷爱读书,不仅学习成绩好、记忆力惊人,还特别有爱心、乐于助人;

学习、打零工之余,他总能挤出时间到新华书店看书学习。‘

因此和店员很熟,成了书店的“VIP”。

小学时,他成立学习小组,给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解惑答疑;

给同学身有残疾的妹妹辅导功课,被称为“陈老师”。

19岁时,陈东升读高中,他读《马克思传》,开始读不懂也记不住。

他就从头开始又读,边读边做笔记,一遍又一遍。

半年时间,书中内容被他内化成了自己的社会学知识基础;

他订阅《自然辩证法》、《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等杂志,喜欢黑格尔、但丁、雨果、马克思等作家。


从小学到中学,陈东升凭借自身的优秀、热心助人的品质,深受同学们喜欢和崇拜。

1975年,18岁的陈东升中学毕业,赶上上山下乡;可陈东升一心只想上大学。

他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他能如愿考上大学吗?

陈东升听说天门县科委下属的微生物研究所有机会上大学。

他就求父亲介绍,让自己进入研究所学习,算是下乡;

陈东升心里清楚,这是他现阶段有机会进入大学的最好途径。

就这样,陈东升成了一名工农兵,也是在这里,他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喜欢科学科技。

除了白天上工,陈东升最喜欢的事,就是窝在图书室阅读自然科学藏书。

待在实验室,研究各种昆虫、微生物,梦想在国家刊物如《红旗》杂志上发表文章;

四年里,他通过阅读,自学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微生物学;

1977年,恢复高考,陈东升和所里的工友们一起,都兴奋地报名。

这一年,169分录取线,陈东升考了209分,却因政审不合格,被拒;

1978年,陈东升再次报名参加高考,结果因自己大意,没能过线;

1979年,陈东升请了三个月假,回到天门中学插班。

最终考入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

他感慨道:

在成功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小路可走,

只有那些在崎岖道路上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1979年武汉大学)

那一年,陈东升22岁。

1979年的武汉大学,东湖水环绕,环抱珞珈山,各种学派思想碰撞,学生意气风发。

这对爱好阅读、兴趣广泛、喜欢涉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陈东升来说,如鱼跃龙门。

他跟中学时一样利用周末、别人出去玩的时间,跑遍了武大著名教授的家;

教授们都是大学者的派头,在书房,学生一去,他就滔滔不绝。

这些老先生都是研究领域的权威,跟着他们,陈东升学到很多。

他喜欢到珞珈山顶,看武大全景;喜欢到东湖边,细看东湖白浪;

喜欢探寻武大的每一个角落;

武汉大学的社团活动很多,陈东升更是积极:

他参加“百科知识竞赛”,二年级时就获得三等奖,觉得挺得意;

他反对专才,提倡通才,三年级为此写了一篇通才论,发表在全国报刊《人才》杂志上;

他参加演讲比赛,以《贝尔的后工业时代》为题,获得二等奖。

他参加“多学科讨论会”的学生组织,当过副主席;

他与五六学友共同创立“逍遥学派”,其实他更想取名为“珞珈学派”;

1981年,武汉大学开设选修课、引入学分制和插班生制度;

此时,陈东升25岁,读大三,他选修了西方哲学史,是教育改革的直接受益者之一。

(陈东升<左>)

大学四年,陈东升系统学习了政治经济学、西方学说史和西方经济理论;

他想做学术,想成为一名大学者,可见他已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1983年,陈东升26岁,从武汉大学政治经济系毕业;

在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国际贸易研究所发达国家研究室任职,从事国际贸易及宏观经济研究等工作 。

陈东升,真的能如他所梦想的那样,成为一名大学者、大教授、大知识分子吗?

大学期间,陈东升心里曾有个模糊的想法:

“武汉大学拥珞珈、抱东湖,自然风光极美,怎么会没有人在这里刻字呢?”

1983年,毕业前夕,陈东升就想“既然别人不刻,那就由我来刻好了”。

说干就干,于是陈东升搭乘长途汽车,返回家乡天门,拜一位老石匠为师,学刻字;

花了二三十块钱,学了半天;又过江又坐车,回到武汉大学;

拿上斧子,他就开始攀登珞珈山 ,在一块大石上凿了一个“始”字,用时半天;

“始”,取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是陈东升对自己青葱岁月的告别,也是他开始迈向新征程的开始。

其实,在陈东升心里,当时还有一句话,“这样的人不成功,天都不容”!

(陈东升)

走入社会、踏入工作岗位的陈东升,浑身充满了干劲。

工作之余,陈东升还兼任《青年论坛》北京记者站站长。

人们经常能看到,一个青年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北大、人大、清华、中央党校等单位之间进行采访,

常常凌晨三四点回到宿舍,这份兼职虽然没有报酬,但是陈东升干得很欢喜,一干就是五年。

1985年,陈东升28岁,在《青年论坛》发表题为《关于发展建设经济学的几点浅见》的文章;

1986年,陈东升29岁,先后在《红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世界经济导报》等主流媒体或刊物上发表了几十篇文章。

1986年,陈东升在《红旗》刊发了《掌握国际市场变化的新趋势》一文,实现了他在微生物研究所时的梦想。

(1986出版的第八期《红旗》杂志)

也因此,他被推荐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任《管理世界》杂志社副总编,定位副局级。

当时,《管理世界》杂志社缺2个副总编,一个搞经营创收,一个主持学术;

后来陈东升任主持学术的副主编,是1988年,陈东升 31岁。

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陈东升也不例外

陈东升从小就喜欢读《参考消息》这本刊物,他慢慢总结出一个经验:

“今天美国火的,中国明天一定火”

鉴于此,陈东升和编辑部的总编辑讨论后决定模仿《Fortune》(财富)杂志,搞个“中国500家最大企业评价”,评价体系则完全参照国际惯例。

1988年,《管理世界》评出了100家大企业,影响很大,

不仅《新闻联播》摘要播出,还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陈东升撰写《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新闻稿,计划做“中国500家最大企业评价”。

1989年,《管理世界》推出中国500强,开创中国500家大型企业评比先河。

(《管理世界》)

紧接着,为庆祝建国40周年,陈东升策划并组织了“中国工业四十年成就展”。

《管理世界》杂志社因此名声大噪,赚了不少钱。

陈东升也成功从一个知识分子型机关干部,转型为市场化、商业化干部。

这一转型,陈东升的内心有过挣扎。

毕竟,他一直梦想成为像钱学森那样的大知识分子;

但,陈东升内心始终有个原则:那就是“不管做什么,都一定要搞出点名堂来”。

也真是因为这一原则,《管理世界》杂志能在短时内做的有声有色。

陈东升对经商本无兴趣,他曾笃定自己要么做学术、要么当大官。

那么,当机会来临,他会如何选择?

是继续留在体制做学术,而是勇敢地离开体制,下海经商?

40年前,经商并不是一个体面的事情。

1990年之前,离开体制辞职下海的人并不多;

1992年,中国真正迎来了大规模的下海潮,陈东升便是其中之一。

早在几年前,陈东升做中国500强企业评选时,他就发现:

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总量当中的排序和它拥有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完全成正比。

这也就是说,“不拥有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不在世界跨国公司里占到一定比例,就不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这一发现,早已经动摇了他做学术的想法。

再加上陈东升在《管理世界》做出的好成绩,让他更加肯定了心中的想法。

他找到几个伙伴彻夜长谈,讨论一番后,下定决心离开体制,这一年,陈东升35岁。

(年轻时的陈东升在日本街头)

下海容易,选择做什么难。

这时陈东升想到了他曾在电视上看到过的新闻画面,拍卖。

就这样,陈东升选择了拍卖这个行业,要把中国的上流社会聚集在自己的拍卖会上,

公司要走市场化、专业化的路子。

行业选定了,公司发展目标有了,接下来就是筹措创业资本。

受益于《管理世界》积累的关系,7天他便募集了2000万股本,还找了银行和保险公司入股。

方向定了、资金到位了、接下来就是拿牌照了。

此时,陈东升有两个选择,等待政府领导层的智慧,或参与缔造并完善中国现代企业制度;

文物拍卖行业,几乎空白的法律法规,没有法律可依;

侧面只有一部《文物法》,对新的行业不仅不能提供支撑,甚至还成了阻力;

面对这样的窘境,陈东升选择了后者,与政府部门展开交流合作:

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如校友圈、老乡圈、工作关系圈,申办公司牌照;

绕开当时《文物法》的限制,将拍品范围定义为工艺品;

跟文化部门申请办公司,找文化艺术品行业相关的单位做股东;

遭遇体制内强烈反对,时任国家文物局JZ张德勤不惜冒风险押上了自己的前途;

既然站立在合法和无法可依之间,他更愿意做制度建设的推动者。

他认为“谋取特别政策、吃点小灶、搞点雕虫小技,这不是成功。”

正所谓,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1993年,陈东升36岁,“中国嘉德国际文化珍品拍卖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成为第一家全国性的股份制拍卖公司,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中”字头的拍卖公司。

(中国嘉德国际文化珍品拍卖有限公司成立)

此时,陈东升只知道拍卖要向双方收取10%的佣金,怎么样才能让公司盈利?

陈东升提出:“创业就是率先模仿”,

国际两大老牌拍卖行苏富比与佳士得,就是他模仿的目标。

大到公司管理架构、小到公司管理细节,陈东升都不肯放过。

一次去参加香港的拍卖会,陈东升自己扛着一台摄像机站在人群的最后面,没有人注意到他是谁;

他想的只是要把什么细节都拍下来,连陈列拍卖品的玻璃柜的尺寸都不放过。

知易行难。

创业就没有容易的,即使如陈东升,也不例外。

嘉德拍卖成立一年多,公司几乎没有收益,而办公场所的房租、水电、工资一直在付。

陈东升觉得自己心在冒冷汗、胸疼、还喘不过气;

他听人说武汉某大学有一批“老货”,交20万可以卖100万。

陈东升交了20万现金买的却是假货,没有收益,还亏了20万,他深受打击,压力更大。

那段时间,如果自己脸色不好看,员工都不敢抬头;

文物店说我们抢饭碗,把我们当洪水猛兽;

企业前途堪忧,直到1994年3月27日,陈东升的嘉德拍卖迎来了首拍。

拍卖的是国画、油画两场,一共拍了1400万,轰动海内外。

(1994年,嘉德拍卖首拍)

这是陈东升个人创办的第一个公司。

事实上,在创办嘉德拍卖时,陈东升心里还一直想着办保险公司,他成功了吗?

在创办嘉德拍卖成立的前一年,陈东升就向人民银行递交了“筹建股份制保险公司的申请”,结果杳无音信;

直到1996年,陈东升39岁。

他接到一个电话,说“东升同志,今天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了T康人寿的创办申请。”

从开始申领保险公司牌照到获得审批,陈东升足足等了4年,

他的公司股东由原来的10个变成了4个;

负责审批的人民银行行长,换了三任。

1996年8月22日,陈东升终于从人民银行取得了T康人寿开业的批复文件和“保险机构法人许可证”。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T康人寿保险公司的批复)

陈东升创办T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这家公司成为我国《保险法》颁布以后,中国第一批股份制保险公司。

(1996年,TK人寿开业)

正所谓,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放弃就一定失败!

回忆这办理过程,他感慨到:牌照真的太难拿了。

执照办下来后,初期的保险销售非常难,陈东升总是亲自去跑客户,推销保险。

2016年,T康保险集团成为苏富比单一最大股东,控股13.52%;

2018年,陈东升61岁,T康保险首次进入世界500强。

从评“中国500强”到创“世界500强”,陈东升用了30年。

对于T康保险的创办成功,陈东升说:

现实和理想之间隔着一道万里长城”,要想跨越过去,就得“大事要敢想,小事要一点点做;

不能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看准了事情、定准了目标就坚持下去。”

很多事能成,真的就是靠坚持!

4年,我的坚持感动了很多人,包括副处长、处长以及副行长。

上帝是宽厚那些坚持的人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不放弃,并不是我有什么神通广大的本事。

对于T康登顶全球500强,陈东升说,这是他30年前就立下的人生目标,

这也是陈东升,个人创办的第二个公司。

他还会创办第三个公司吗?

生活中并不缺少商机,只是我们缺少发现商机的眼睛。

别人参加婚礼,是给新人送祝福;

陈东升参加婚礼,除了给新人送祝福,他还能发现商机。

2007年,陈东升50岁,他发现在亲戚的婚礼上,现场喜庆的氛围中,老人们似乎有点落寞。

这一幕,触发了他想涉足养老产业的念头。

和之前一样,陈东升把“创新就是率先模仿”的方法论,发挥到了极致。

他说,创新就是率先模仿,把最好的葫芦画下来,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最初,陈东升采取直接收购养老院,但因现有养老院模式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而失败;

陈东升相继去了日本、美国的先进养老社区进行考察,最终引入美国CCRC养老社区模式(复合式的持续照料退休社区);

(陈东升<右>)

陈东升在学习回来后,设计出了一套T康模式:

通过虚拟保险产品积累资金,与实体医养服务跨界融合,实现保险、资管、医养三大业务协同发展,整合大健康生命产业链。

2009年11月,T康人寿成为第一家获保监会批准建设养老社区的保险公司。

如今,已在全国15个城市布局,4个城市的养老社区已经投入运营。

以“始”字石为起点,35岁之前,陈东升做学术,是成功的;

35岁之后,陈东升做企业,更是杰出的。

至今为止,陈东升仍在不断衡量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定义着财富以外的自我价值。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功成名就的陈东升,一直走在反哺母校、反哺社会的路上。

(陈东升)

2011年,陈东升个人捐资1.27亿元,修建“万林博物馆”,2015年博物馆落成开馆;

2020年,陈东升号召“T康将士”为湖北抗击新冠疫情,捐资1000万元;

2020年,陈东升号召全球楚商战“疫”捐赠超14亿元;

2020年,陈东升发动各方力量,全球寻找物资,助力武汉抗疫;

T康保险集团向天门市政府捐资4000万元,建设“天门泰康大桥”;

同年,陈东升个人捐资9000万元,建设“天门市万林实验小学”;

2021年,陈东升携T康保险集团,捐赠10亿元给武大。

(武汉大学万林博物馆)

十年间,陈东升个人及其影响力号召下,共计捐赠26.67亿元,其中捐赠武大11.27亿元。

对陈东升来说,武大是他的精神依归;武大深厚的精神积淀,滋养他不断前行。

在他心里,武大足以与祖国和母亲相提并论。

早在30年前,陈东升便有了未来给母校捐赠一座博物馆的想法。

因为他发现哈佛、哥大、宾大、斯坦福等世界名校均有博物馆,而且很多是校友捐赠;

而每到世界各地的大城市,陈东升对当地的博物馆和大学也格外注意,甚至成为了一种习惯;

因此,在他认为有实力,恰逢武大120周年校庆之际,他完成了他多年以前的梦想。

2015年,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落成开馆,外观如一块天外来石;

与陈东升32年前的“始”字石相呼应,总投资1.27亿元。

这1.27亿元,是陈东升多年来的薪水、奖金和分红。

2016年底,陈东升又向博物馆捐赠了价值2000多万元的艺术品。

时间记录着陈东升一路走来的“成绩单”,但在陈东升心里,他却始终认为:

没有时代就没有我。不是英雄创造历史,而是英雄顺应历史,推动历史发展。

(陈东升)

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在他人眼中,陈东升是兼具浪漫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气质的企业家;

事实上,今年65岁的陈东升依然是一个专业的理想主义者:

在他看来,我们永远在路上,永远在创新;

大事要敢想,小事要一点一点地做;

在市场中学习,在市场中成长,做市场的好学生;

要站到一万米的高空看这个世界,身处到一百年的时空观察这个世界,这样才能有远见与坚持,才能不会出现偏差,才能看得更早、更远。

看成功企业家的故事,领悟的是他们的人生。

从陈东升的身上,我获得了三点启示:

一是多读书,尤其是持续读励志名人的传记等好书,我们就可以用极低的成本与智者交谈,获取他们的顶级思想,滋养自己、完善自己;

二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事要敢想、小事要一点点做。

三是凡事多坚持,只要我们心中目标坚定,心无旁骛,做正确的事,时间就是答案。

从陈东升身上,你收获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