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也是中国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在这里,有一位60年如一日守护敦煌文化的女子,她就是有着“敦煌女儿”之称的樊锦诗。从青春到白发,她用“择一事、爱一人、终一生”的故事,感动着无数人。11月15日,由峨影集团出品的电影《吾爱敦煌》在敦煌举行首映礼。这部人物传记电影将电影故事片与纪录片结合,展现了以樊锦诗为代表的敦煌守护者们数十年来保护、研究、弘扬敦煌文化的不凡人生。在初雪的敦煌,封面新闻记者探访了包括樊锦诗在内的敦煌人工作的地方。在这里,记者偶遇了樊老,她的言行举止谦和,没有架子,让人十分敬佩。60年如一日的坚守,让樊锦诗成为了“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她的故事不仅感动了无数年轻人,也为我们传递了珍爱文化、守护文化的重要意义。樊老,一位80多岁的老人,曾是年轻的敦煌工作人员。她在敦煌研究院生活和工作,即使年事已高,仍然保持着对生命的热情和活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樊老平时喜欢晒太阳、散步,但由于天气不好,她今天没有出门。然而,恰巧在她回到家门口时,记者见到了她。樊老的笑容和同事的搀扶,让人感受到了温馨和感动。导演苗月曾拍摄《吾爱敦煌》并与樊老多次接触,这次电影在敦煌举行首映礼,苗月再次回到敦煌看望樊老,感受到了温暖的重逢。苗月和演员陈瑾一行人专门拜访了樊老,与她交流了30分钟。回忆起拍摄时的情景,苗月说,当时敦煌的雪来得很晚,直到元旦前才下雪。没有想到,电影的首映恰逢敦煌今年冬天的初雪。在雪景中,他们看到了莫高和敦煌的美景,心情格外愉悦。樊老的故事告诉我们,年龄并不是限制我们追求梦想和热爱生活的因素。她虽然已经年迈,但仍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工作,享受生命的每一天。苗月和陈瑾一行人专程看望樊老,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真挚的情感和对老人的尊重。
这次温暖的重逢,不仅是樊老和苗月的重逢,也是我们与生活中美好事物的重逢。《吾爱敦煌》:樊老的故事,一代守护者的传承敦煌,那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而在这个敦煌的守护者中,有一位叫樊锦诗的老人,她以她的坚守和奉献,成为了一代守护者的代表。相比起几年前,樊老的双腿不再如此有力,但她的精神却依然饱满,思维敏捷,展现出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卓越气质,令人钦佩。据了解,樊老并不是很愿意参演关于她的电影。几年前,当这部电影刚要开拍时,她曾表示过这样的想法。然而,这次重逢,她再次强调了同样的话。她说:“我只是莫高窟守护者中的一个代表。没有前辈,就没有我这个后辈;没有大家,就没有个人。我庆幸和欣慰的是,我没有虚度光阴。”樊老的低调和谦逊美德让人深受感动。她表示,她接过了前辈交给她的接力棒,在她手中要保证将这一棒跑好。如今,她将这一棒交给了新一代的守护者。
15日下午4点,影片《吾爱敦煌》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举行了首映礼。樊锦诗乘车来到中心大门口,她穿着黑色棉上衣,黑色裤子,手中拿着一根拐杖。她的眼神透过眼镜,显得十分有神。当樊老走进中心,出现在首映礼的那一刻,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观影环节结束后,樊老上台分享了对这部电影的看法。记者注意到,樊老的口音融合了上海话和西北话。“这部电影不好拍。时间跨度长达60年,既要表现个人,又要表现群体,非常困难。制作人员们辛苦了。当然,电影的好坏还是要看观众的反应和评价。不过,在放映期间,观众多次鼓掌,这说明效果还不错。感谢你们的劳动。”樊老还特别提到,这部电影最让她满意的是,它没有夸大,没有吹嘘,这让她感到放心。她说:“我个子不高,嗓门也不大,我承受不了夸大和吹嘘。人生就像吃五谷杂粮,没有完美的人。我也不是完美的人,有优点也有缺点。
我再次强调,敦煌的文物保护和研究,能取得一些成绩,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是很多人的心血。如今敦煌研究院受到很多表扬,我们应该保持头脑冷静。”敦煌,是一个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瑰宝。而樊锦诗,就是这个瑰宝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她的坚守和奉献,不仅仅是对敦煌的热爱,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守护。她的故事,将会激励更多的人,继续守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代守护者的力量和责任,也看到了无私奉献的美德。让我们一起为樊锦诗点赞,为她的故事点赞!《吾爱敦煌》:珍贵瞬间记录四川与敦煌的情谊四川的电影人们深受樊锦诗守护敦煌的故事所感动,这也是他们打造电影《吾爱敦煌》的初衷。这部电影由峨影集团出品,以记录四川与敦煌的密切关系为主题。敦煌研究院前院长段文杰,作为四川绵阳人,不辞辛劳地为敦煌文物保护、研究和弘扬事业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和精力。
而樊锦诗则是这部电影的灵魂人物,她的举动让人们更加热爱敦煌。2016年12月,樊锦诗还特意来到成都,参观了成都博物馆举办的“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她还在讲座上为500多名观众讲解了《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价值》。在讲座中,樊锦诗提到了她与四川的缘分,“我们的甘肃有很多石窟,四川也有很多石窟,甘肃有很多文物,四川也有很多文物。”她还回忆起敦煌莫高窟最初成立时,就有很多来自四川的人参与其中,“所以我们和四川有很深的感情。能够将敦煌石窟艺术带到这里展览,对于敦煌研究人员来说是一种荣幸。”当时樊锦诗的先生彭金章也陪同她一同参观成都博物馆。两人在参观期间始终相伴,樊锦诗走在前面,而彭金章默默地跟随在后,在她身后不时补充一些冷知识,解读壁画的故事。这样的细节也被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
在采访期间,封面新闻记者特地带来了当年在成都博物馆拍摄的樊锦诗的珍贵瞬间的老照片,以及当时华西都市报报道的版面,交给了樊锦诗本人。看到这些照片和报纸版面,樊锦诗回忆道:“我还记得,那是2016年在成都。”她看到其中一张照片是她的爱人彭金章时,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这是老彭。”《吾爱敦煌》这部电影以感人的故事和珍贵的瞬间记录了四川与敦煌之间的情谊。它展现了四川人对敦煌的深厚情感,以及他们为敦煌文化保护与传承所做出的贡献。樊锦诗的故事不仅让人们对敦煌产生了更深的热爱,也让人们更加珍视与四川的情谊。这部电影的诞生,是对四川与敦煌之间情感纽带的致敬,也是对敦煌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重要贡献。四川与敦煌的关系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接近,更是精神上的相互沟通。通过这部电影,《吾爱敦煌》向人们展示了四川人对敦煌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它让人们更加了解敦煌的独特之处,感受到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这部电影也提醒人们,敦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持久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通过樊锦诗的故事和四川与敦煌的情谊,我们不仅能够看到敦煌文化的魅力,也能够感受到四川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深情厚意。这样的故事让人们对敦煌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同,也激发了更多人对敦煌的热爱和关注。通过电影《吾爱敦煌》,我们相信会有更多人走进敦煌,了解敦煌,为敦煌的保护和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敦煌的美,不仅属于甘肃,也属于四川,属于每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