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百科

“侧帽”的典故及相关诗词

638人浏览   2024-01-04 09:37:30

“侧帽”典出《北史·独孤信传》“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讲的隋文帝岳父独孤信的故事。据说北周的独孤信是一个美男子,因为长得很帅,所以很多人都乐意模仿他。有一次,独孤信出城打猎,回来时天色已晚,在古代时候是有“宵禁令”的,所以独孤信得赶在宵禁之前回家。由于马骑得太快,帽子被风吹歪了,他却没有察觉。结果第二天,满街都是模仿独孤信侧帽而行的人。“侧帽”的典故后来被引用为风流自赏的意思,所以后有“侧帽风流”的说法。


来自百度图片 侵删


关于引用独孤信“侧帽”典故的诗词:

唐·李商隐《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节选)“风长应侧帽,路隘岂容车。”

唐·李商隐《饮席代官妓赠两从事》“新人桥上著春衫,旧主江边侧帽檐。”

宋·晏几道《清平乐·春云绿处》“侧帽风前花满路,冶叶倡条情绪。”

宋·杨亿《公子》“细雨垫巾过柳市,轻风侧帽上铜堤。”

宋·陈师道 《南乡子·潮落去帆收》“侧帽独行斜照里,飕飕,卷地风前更掉头。”

宋·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清·纳兰性德《踏莎行·倚柳题笺》“倚柳题笺,当花侧帽,赏心应比驱驰好。”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侧帽”都是典出独孤信的典故。例如:

宋·朱敦儒《鹧鸪天·唱的梨园绝代声》“尊前忽听当时曲,侧帽停杯泪满巾。”这里的“侧帽”表示冠帽歪斜,表示生活潦倒的颓放之状。这里并没有独孤信“侧帽”的含义。

清·朱孝臧《鹧鸪天·野水斜桥又一时》“凄迷南郭垂鞭过,清苦西峰侧帽窥。”这里的“侧帽”仅是帽子歪斜的意思,和独孤信的“侧帽”没有关系。


关于“侧帽”的诗词详解:

饮席代官妓赠两从事

唐 李商隐

新人桥上著春衫,旧主江边侧帽檐。

愿得化为红绶(shòu)带,许教双凤一时衔。

【注释】

两从事:系商隐梓幕同僚。

新人、旧主:泛指官妓的新识、旧交,亦即两从事。

侧帽:引用独孤信“侧帽”的典故,形容两从事的“风流潇洒”。

红绶:唐代官服上青鸟衔绶带的图案。绶:一种丝带(旧时多作拴印或佩玉之用)。

双凤:喻两从事。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梓幕期间(大中六至九年的某年春)。这首诗中,“官妓”倾慕两从事,李商隐扮演了“红娘”的角色,替人前线搭桥,遂做此诗。


清平乐·春云绿处

宋 晏几道

春云绿处,又见归鸿去。侧帽风前花满路,冶叶倡条情绪。红楼桂酒新开,曾携翠袖同来。醉弄影娥池水,短箫吹落残梅。

【注释】

侧帽:帽子歪戴。典出独孤信“侧帽”的故事。

冶叶倡条:形容杨柳枝叶的婀娜多姿,这里指歌姬。唐李商隐《燕台·春》诗:“冶叶倡条遍相识。”后用以借指歌妓。

桂酒:用桂花浸制的酒。

翠袖:借指女子。

影娥池:据记载汉武帝于望鹄台西建俯月台,台下穿池,月影入池中,使宫人乘舟弄月影,因名影娥池。

【赏析】

“侧帽风前花满路”用典独孤信的“侧帽”典。因为纳兰性德佩服晏殊,即取小山词“侧帽风前花满路”的“侧帽”作为作品的名称,即《侧帽集》,颇有风流之意。


公子

宋 杨亿

夹道青楼拂彩霓,月轩宫袖按前溪。锦鳞河伯供烹鲤,金距邻翁逐斗鸡。细雨垫巾过柳市,轻风侧帽上铜堤。珊瑚击碎牛心热,香枣兰芳客自迷。

【注释】

侧帽:帽子歪戴,典出独孤信“侧帽”的故事。


南乡子·潮落去帆收

宋 陈师道

潮落去帆收。沙涨江回旋作洲。

侧帽独行斜照里,飕飕。

卷地风前更掉头。

语妙后难酬。回雁峰南未得秋。

唤取佳人听旧曲,休休。

瘴雨无花孰与愁。

【注释】

侧帽:帽子歪戴,典出独孤信“侧帽”的故事。

瘴雨:指南方含有瘴气的雨。


清明日狸渡道中

宋 范成大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墦间人散後,乌鸟正西东。

【译文】雨水沾满纶巾,头发散乱,帽子也被风吹斜了。繁花染红了山野,柳条卧在水面上。石兽立在道路两旁,纸也在半空中旋飞。人们离开了坟墓以后,乌鸦小鸟们活跃起来,四处觅食。

【注释】狸渡:地方名,似乎是在皖南南陵一带。披披:散乱的样子。

侧帽:帽子被风吹歪,引用独孤信“侧帽”典故。石马:坟前接道两旁之石兽。纸鸢(yuān):鹰形风筝。鸢:老鹰。墦(fán):坟墓。

【创作背景】

范成大在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64年)任徽州司户参军,赴任途中时值清明,山行道中两旁的所见所闻令世人有感而发。

【赏析】

正值清明时节,范成大行走在山中,所见景物如雨、风、花、柳,石马、纸鸢、乌鸦,唯独不见人,从而反映出范成大离乡远行途中的怅惘、失落之感。


鹧鸪天·唱得梨园绝代声

宋 朱敦儒

唱得梨园绝代声。前朝惟数李夫人。

自从惊破霓裳后,楚奏吴歌扇里新。秦嶂雁,越溪砧。西风北客两飘零。

尊前忽听当时曲,侧帽停杯泪满巾。

【注释】

梨园:唐玄宗曾选乐工练习歌舞,称梨园弟子,唐玄宗也被称为“梨园始祖”。

前朝:这里指宋徽宗时。

霓裳:指唐代宫廷的“霓裳羽衣舞 ”。

当时曲:指李师师曾经唱过的曲子,诗人在此时流落他乡时再次听到,故谓之“当时曲”。

侧帽:表示冠帽歪斜,表示生活潦倒的颓放之状。这里并没有独孤信“侧帽”的含义。


【创作背景】

据考,此词是以靖康之变作为大背景,是朱敦儒专为北宋末年汴京名妓李师师所作。

民间传说李师师被宋徽宗赵佶召入宫中,封为瀛国夫人,被尊称为”李夫人”。靖康元年正月,北宋国势危急,宋钦宗接受议和的条件,第二年北宋灭亡了,徽钦二帝被俘,李师师同中原许多居民一样逃难到了江南。作者即是在湖湘与李师师偶遇有感,才写下了这首词 。


【赏析】

朱敦儒这首小词写的是诗人对京师名妓李师师的不幸遭遇的同情,以靖康之变为背景,表达了包括作者在内的爱国人士对国家灭亡年的悲痛。

上阙交代李师师的悲惨的命运。

上阙以“前朝”、“惊破”、“扇里新”等词语概括了李师师生活变化的轨迹,概括了她一生的命运。

“唱得梨园绝代声,前朝惟数李夫人”,意谓能得唐代梨园之遗声,歌艺绝妙,无可伦比的只有“前朝”的李师师了。“自从惊破霓裳后,楚奏吴歌扇里新”二句正面表述了师师在靖康之际的遭遇 。这里词人借白居易《长恨歌》“惊破霓裳”的安史之乱喻北宋的灭亡 。北宋灭亡之后,李师师的生活发生剧变,忽然失去皇帝的宠幸,再度流落民间卖艺。歌妓们演唱时以曲名书于歌扇,由听众点唱,所谓“歌尽桃花扇底风”,即唱完扇上列出之歌曲。

下阙表达作者悲痛感慨之情。

“秦嶂雁,越溪砧”是指北方南飞的雁唳和南方妇女的捣衣声。宋诗有“雁已不堪闻,砧声何处村”,雁声和砧声这两种声音在寂寞的夜里都会给客寄他乡的人以悲伤凄凉之感。朱敦儒与李师师在此时此刻同是流落南方,在异乡萍水相逢,流落的命运使他们产生相互的同情。“侧帽”,表示冠帽歪斜,表示生活潦倒的颓放之状 ;“停杯”表示心情异常激动,痛苦情绪无法排解。这很形象地传达出了当时作者的心情,他激动感慨得“侧帽停杯 ”,掩面痛哭。所以当词人在酒席之前忽然听到熟悉的“当时曲 ”,对“同是天涯沦落人”李师师的同情,对国破家亡、仓皇避难的伤痛 ,一齐迸涌出来 。这里和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有异曲同工之妙。


附:

《菩萨蛮·金风簌簌惊黄叶》

宋 无名氏

金风簌簌惊黄叶,高楼影转银蟾匝。

梦断绣帘垂,月明乌鹊飞。

新愁知几许,欲似丝千缕。

雁已不堪闻,砧声何处村。


踏莎行·倚柳题笺

清 纳兰性德

倚柳题笺(jiān),当花侧帽,赏心应比驱驰好。

错教双鬓受东风,看吹绿影成丝早。金殿寒鸦,玉阶春草,就中冷暖和谁道。

小楼明月镇长闲,人生何事缁(zī)尘老。

【译文】

倚着柳树信笔题写诗笺,在花前,帽子歪戴,自由自在的嬉游,总比受人驱遣要来得称心如意。

受人驱遣的日子,青丝很快消磨成白发。我常在金銮殿值夜,看皇宫的台阶上生出春草,这其中的辛酸甘苦又能向谁倾诉。

真不如在小楼中赏着明月闲度时光,人为什么非要把大好年华浪费在名利场上?

【注释】踏莎(suō)行:词牌名。题笺(jiān):题诗。笺:供题诗、写信用的佳纸。侧帽:斜戴着帽子,形容洒脱不羁,风流自赏的装束。典出独孤信“侧帽”的故事。赏心:心意欢乐。

东风:春风,一年一度,转借为年光。绿影:指乌亮的头发。金殿:金饰的殿堂,指帝王的宫殿。玉阶:玉石砌成或装饰的台阶,亦为台阶的美称,指朝廷。镇长闲:经常是孤独悠闲,寂寞无聊。镇长:经常、常常.缁(zī)尘:黑色灰尘。常喻世俗污垢。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秋张纯修出令阳江之后,纳兰性德写给张纯修的,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对人生错位的苦闷和碌碌无为的生活的厌弃,能够对人如此毫无保留的倾诉自己内心的苦闷,那当时知己无疑。

【赏析】

这首词似乎是作者的牢骚之语,但却表达了纳兰性德对安闲自适生活的渴望,对人生错位的苦闷和碌碌无为的生活的厌弃。

上阙:写朋友游宦之闲适和自己御前的拘束,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向往和对自己目前的状态的不满。

“倚柳题笺,当花侧帽”的生活虽然不是“英雄的”,却是自由自在、惬意浪漫的。纳兰性德虽然受到皇帝的器重,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但对纳兰而言却成了无尽的苦楚,于是便向友人倾诉心中苦闷。纳兰对友人毫不遮掩自己的心头愁思,视其为人生知己,朋友间的信任与默契见于纸间。

“错教双鬓受东风,看吹绿影成丝早。”这两句寄寓纳兰无限的人生喟叹:对镜自视,看到岁月的痕迹已经留在双鬓,又向乌发蔓延,心中顿时波涛翻滚,难以平息。

下片:向对官宦生涯的描摹。

“金殿寒鸦,玉阶春草,就中冷暖和谁道”,金碧辉煌的庙堂,阴森一片,充满了尔虞我诈。“金殿”“玉阶”的尊贵与“寒鸦”“春草”的伤感彼此辉映,生发出“就中冷暖和谁道”的感怀。“谁”字既写出了纳兰身居庙堂的孤独无依,又传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高山流水之意尽在其间。

“小楼明月镇长闲,人生何事缁尘老。”作者表明了自己的志向,不如悠闲地独上小楼赏月,何必要沾染这世俗的尘埃。一句“人生何事缁尘老”,力透纸背,所有愁苦的失意情怀最终凝成一声重如千钧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