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百科

洪熙皇帝朱高炽:一个跛脚胖子的帝王路

471人浏览   2024-01-04 19:09:52

洪熙帝朱高炽是永乐帝朱棣与徐皇后的第一个儿子,是朱元璋的好哥们徐达的外孙,算上建文帝朱高炽就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他与朱高煦、朱高燧是一母同胞,但是他的性格与他的弟弟们完全不同。《明史》说:"仁宗幼年时端重沉静、言行有礼...他勤奋好学,跟从儒臣讲经论史,滔滔不绝"。众所周知,朱棣是行伍出身,每天想的就是排兵布阵、行军打仗,而喜欢舞文弄墨的朱高炽自然就不受待见。


也许是读书太过用功,不经常运动的原因,朱高炽的体型变得异常肥胖,并且出现了脚疾,走路一瘸一拐,需要人搀扶。(个人推测朱高炽应该是劳累导致的糖尿病)《明史》记载,朱高炽"体肥重,且足疾"。然,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朱高炽在位仅10个月,期间他发展生产、与民休息,开创了"仁宣之治",成为了一个名留青史的仁君,令人钦佩不已!


洪熙帝朱高炽画像


少年显露帝王思维


善于抚军:公元1395年,此时正是明太祖皇帝二十八年,朱高炽以嫡长子的身份被册封为燕世子,这就意味着朱棣百年之后,朱高炽是燕王的合法继承人。同年,为了考察几位藩王世子,朱元璋选择在破晓时分,让燕、秦、晋、周四位藩王世子分别带领一支军队接受检阅,其他的藩王世子都早早地列队完毕,等待朱元璋的检阅,唯独朱高炽姗姗来迟。朱元璋问其原因,回答说:"早晨非常寒冷,等待朝食后再检阅,所以后回。"原来当天早晨天气非常寒冷,朱高炽不想让士兵们饿着肚子,顶着寒风参加阅兵,便等他们吃完了饭才出发。朱高炽这种暖心的抚军做法受到了朱元璋的关注,对这个文弱的孙子有了新的看法。


突出的治国理政才能:又一次,朱元璋要考察藩王世子们的治国理政的才能,把大臣们呈上来的奏章拿给他们批阅。其他几位藩王世子,事无巨细,对奏章内容胡子眉毛一把抓,花费了不少精力,但效率很低。而朱高炽"专取有关军民利弊的奏章陈述",对奏章中出现错字这种细枝末节,不影响大局的小事,从不向朱元璋奏报,只奏报那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如此就大大提高了处理政务的效率。朱高炽的做法很得朱元璋的欣赏,于是进一步测试他:


"尧、商汤时,水、旱灾频繁,百姓依赖什么?"朱高炽的回答很完美,说":依靠圣人有抚恤百姓的政策。"朱元璋听完之后大喜,说":孙子有君主的眼光。"


权力的象征——龙首


朱高炽的处理政务的能力得到了在皇帝位置上做了二十八年的朱元璋的肯定,而且评价很高,这更加说明了朱高炽就是当皇帝的一块好料。


由理论到实践,打赢北平保卫战


靖难之役时,朱棣率领燕军主力南下,因考虑到朱高炽的身体状况,给他一万军队,让他留守北平。令朱棣没想到的是李景隆竟然率领50万大军绕到燕军主力背后围攻他的老巢北平城。文弱的朱高炽瘸着腿登上城楼,面对如潮水般的敌军,他平生从未经历过。不过,他没有惊慌失措,毕竟北平城经营多年,坚固非常。他充分展现出个人的语言魅力,说服城内百姓登上城墙共同御敌,并亲自督阵,最终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挡在了北平的城墙之外,为朱棣解决了后顾之忧。

北平保卫战


北平保卫战的胜利是朱高炽由理论到实践的检验,同时也向朱棣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这场胜利对朱棣的靖难之役来说意义重大,犹如二战时期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直接扭转了被动态势。

藩王世子变身大明皇太子


永乐二年(1404)二月,朱高炽奉诏至北平,被立为皇太子,从此开始了他二十年的太子生涯。然而他这个太子之位来之不易,是解缙不惜身家性命向朱棣求来的,而朱棣对这个身体残疾的儿子就是看不顺眼。朱棣经常御驾亲征,让朱高炽监国,然而给的的权利只是"裁决平民政事",不能插手军队事物、人事安排和邦国外交。朱高炽虽成为了明朝的皇太子,等待他的却不是父亲赞许的目光,而是充满狐疑的猜忌,以及二弟朱高煦不屑的眼神,甚至连最小的弟弟朱高燧都看不上他。


朱高煦、朱高燧伙同他们朝中的同党,经常在朱棣耳边嚼舌头,诽谤朱高炽。朱高炽四面受敌,但他不管兄弟的诽谤,也不管父亲的冷眼,只想要为了国家尽职尽责。这一切朱棣都看到了眼里,记在了心里。



永乐十五年,朱高煦放纵自己的卫兵抢劫,擅自使用乘舆器物,因此获罪,被强令就藩山东乐安。第二年,朱高燧一党因阴谋篡夺皇长子名分,事情暴露,因太子求情免于处罚。从此之后,朱高炽的太子之位总算安稳了。


荣登大宝


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朱棣死于榆木川,八月朱高炽在北京继承皇位成为第一位在紫禁城登基的皇帝。在他二十年的太子监国生涯中,发现了大明朝存在众多的问题,于是,登上帝位的朱高炽,雷厉风行地开始了一系列改革。


紫禁城


依法治国,与民公正 朱高炽认为,刑法只能禁暴止邪,把百姓往好的方向引导,并不是一定要诛杀。官吏不应该把老百姓不懂的深奥的文字掺合在一起,牵强附会,以至于造成冤假错案。他要求司法部门从今以后依法律定罪。他对永乐年间的冤假错案进行了拨乱反正,豁免了朱允炆时期的旧臣和朱棣时期遭连坐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籍。他还下诏所有死刑案件都要经过相关部门复核,明确禁止对犯人滥用酷刑,并尽量避免株连。同时废止了百姓不能上诉的禁令,对于刑法用得不当的情况,广听民言,对上告者不予处罚。


精简国政,与民满意 朱高炽对父亲耗费巨大的种种计划很不赞同,连接颁布了几道诏令,取消了郑和的海上远洋(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它旨在宣扬国威,消耗了大量的财力),取消了边境的茶马贸易(明朝初期的茶马贸易由官方组织,目的是对付北方残余的蒙古势力,无经济利益),并停止皇家从云南和交趾(越南地区)采办黄金和珍珠,取消皇帝征用木材和金银等商品的做法。

此外,朱高炽削除冗官,精简机构,将挂吃空饷,无所事事的官员全部辞退,并监察部门到全国各地去调查官员的政绩,优胜劣汰,提高老百姓的满意度。


明十三陵


赈灾减赋,与民休息 从明朝建立之初,到永乐年间,明朝的对外战争没有间断,而国内地震和旱涝不断,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朱高炽即位后,不断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山泽,供农民渔猎。他还诏令地方官员,分条陈述当前的政策法令对百姓不利的方面并上报朝廷,凡是遭灾而不及时请求赈济的,当以触犯国法论罪。

仁宗说:"救济百姓穷困,犹如救火振溺,不可迟疑。官吏考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同意见"。

他经常越过户、工二部,直接命杨士奇就门楼书写诏书,强令各部臣立即赈灾。朱高炽的做法,让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为后来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础。


公元1425年5月,朱高炽突发疾病,猝死于钦安殿,终年48岁。他在位不到十个月,但他的业绩斐然,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史书评价其功德造化之盛,可与汉文、景帝相媲美,只可惜在位时间太短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