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百科

我国古代有哪些关于外星人的记载?

645人浏览   2024-01-09 14:09:02

近几年来,UFO目击事件似乎越来越多,关于UFO、外星人的报道也是甚嚣尘上,有很多被证明是博眼球造假的,而有些甚至被美国军方正式承认。身处信息洪流中的我们,真的是眼花缭乱,真假难辨。

但如果我告诉你,其实在我国古代,就有很多疑似UFO、外星人的记载呢?

宛渠之民

始皇好神仙之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沦波舟”。其国人长十丈,两目如电,耳出于项间,颜如童稚,编鸟兽之毛以蔽形。始皇与之语,及天地初开之时,了如亲睹。

这是十六国时期前秦人王嘉、梁萧绮两人共同撰写的《拾遗记》的一个片段。

简单来说,在秦始皇时期,有自称“宛渠之民”的人乘船而来拜会秦皇。这船像个海螺,可沉到海底,而水漫不进去,被他们称为“沦波舟”。这个国家的人长得有十丈来高,两眼如电,耳朵从脖子上开始长,身上穿的都是鸟兽的羽毛。秦始皇与其谈到天地初开之时,就好像亲眼目睹的一般!

文中记载的“沦波舟”的外形,大家是不是感觉很眼熟?这与我们现在流传的外星飞船何其相似!而所谓的“宛渠之民”,观其外貌形状,是否与我们流传中的外星人也有相似之处?

海螺状的UFO

除了宛渠之民”,《拾遗记》也记载了另外一件奇事,这件事发生在远古尧舜时代:

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槎浮于西海,槎上有光,夜明昼灭。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槎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槎,亦谓挂星槎,羽人栖息其上。群仙含露以漱,日月之光则如冥矣。虞、夏之季,不复记其出没。

尧帝登位后的第三十年,在西海出现一只巨大的船,漂浮在空中,到了晚上,会发出柔和的光芒。这艘船常年环绕着四海漂浮,十二年为一周,周而复始,被称为“贯月槎”。“槎”就是木筏的意思,“贯月槎”形容的是,就好像挂在月亮上的木筏。

传说这艘船上有神仙居住,将露水含入口中喷出,就能使天地昏暗无光。然而到了夏朝的后期,就再也没有这艘船的记载了。

这个记载中,最让我们诧异的是,这个类似飞船的东西,朝升暮落,十二年环绕四海一周,如此的有规律,就像一个外星的探测器,默默记录地球出现的一切,直到某天完成了任务,重新回到自己的星球一样!

苏轼目击UFO?

大宋第一才子苏轼,曾写诗一首:《游金山寺》,诗中有这么几句: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这首诗像不像一个生动的UFO目击事件?目击者正是我们的大才子苏轼。

从文中可以得知,苏轼亲眼看到江心发出了耀眼的红光,红光乍起甚至惊飞了栖息的山鸟。见此一幕的苏轼,想必也和我们现在的心情一样,纳闷之极。

我们现在也经常看到有人目击UFO的新闻,苏轼遇见的这一幕,与现在人们目击UFO的经历似乎别无二致!

除了大才子苏轼,清代画家吴有如的《赤焰腾空》也被认为是一篇既详细又生动的UFO目击报告。

吴有如赤焰腾空图

吴有如在画面上方题写着:

“九月二十八日,晚间八点钟时,金陵城南,偶忽见火毯一团,自西向东,形如巨卵,色红而无光,飘荡半空,其行甚缓。维时浮云蔽空,天色昏暗。举头仰视,甚觉分明,立朱雀桥上,翘首踮足者不下数百人。约一炊许渐远渐减。有谓流星过境者,然星之驰也,瞬息即杳。此球自近而远,自有而无,甚属濡滞,则非星驰可知。有谓儿童放天灯者,是夜风暴向北吹,此球转向东去,则非天灯又可知。众口纷纷,穷于推测。有一叟云,是物初起时微觉有声,非静听不觉也,系由南门外腾越而来者。嘻,异矣!”

如果你之前曾经看到过关于疑似UFO的报道,就会发现,吴有如画中描绘的景象,与我们现在报道得几乎一模一样!

现在遇到类似的UFO事件时,大多数都会解释为发射火箭产生的碎片,而吴有如这幅“赤焰腾空”图表明,在没有火箭的年代,同样会出现类似的现象,是不是证明了,这种UFO现象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简单?

古代月球人

唐代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记载了唐朝的各种奇闻异事,有一卷名“天咫”,其中记载了两件奇事。其一:

长庆中,有人玩八月十五夜,月光属于林中如疋布。其人寻视之,见一金背虾蟆,疑是月中者。

唐穆宗长庆年间,有人在八月十五夜,看到月光照射到树林中,就像一张发光的匹布,走过去一看,见有一个金背蛤蟆,像是月亮上的人。

这一幕是不是令人想起了电影中,外星人从飞碟上降落地球的场面?唐代的人如果不是亲眼目睹过,怎会有如此的想象力!

如果这则故事靠想象力出众勉强解释得过的话,另外一则则让人更觉得诡异了:

大和中,郑仁本表弟,不记姓名,常与一王秀才游嵩山,扪萝越涧,境极幽后,遂迷归路。将暮,不知所之。徙倚间,忽觉丛中鼾睡声,披榛窥之,见一人布衣,甚洁白,枕一幞物,方眠熟。即呼之,曰:“某偶入此径,迷路,君知向官道否?”其人举首略视,不应,复寝。又再三呼之,乃起坐,顾曰:“来此。”二人因就之,且问其所自。其人笑曰:“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予即一数。”因开幞,有斤凿数事,玉屑饭两裹,授与二人曰:“分食此。虽不足长生,可一生无疾耳。”乃起二人,指一支径:“但由此,自合官道矣。”言已不见。

唐文宗大和年间,有人游嵩山时迷路,当时天色将晚,忽然丛林中传来鼾睡声,走过去见一人身着白衣,正在睡觉。二人便向那人求助,那人初不理睬,被问得烦了,便叫迷路的二人上前,说道:“你们知道月亮是由七宝合成的吗?月亮就像一个丸子,月亮上明亮的地方,是太阳照射到其凸处的原因。有八万二千人在修理月亮,我就是其中之一”。

说着,那人打开包裹,里面果然有斧头凿子,还有两包“玉屑饭”,送给二人说道:“你们吃了这个,就算不能长生不老,也能一生没有疾病”。说着给二人指了出山之路,消失不见。

这则故事的诡异之处在于,身处唐朝的人们,对月球的了解几乎与我们现代人一样!

白衣人告诉迷路者,月亮是凹凸不平的,像个丸子一样。晚上月亮上明暗不一,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月球上的结果!

要知道,人类最初用天文仪器观测月球是17世纪的事,段成式这一书写于9世纪中叶,那么故事中的白衣人,是怎么知道月球表面是起伏不平的?又怎么会知道,月亮本身并不发光,它发出的光是太阳反射出来的呢?所谓“月乃七宝合成”又是什么意思?指的是月亮不是天然形成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