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百科

史记是谁写的哪个朝代 ?司马迁受宫刑耻辱,历经13年写下52万字的《史记》,到底写了啥

55人浏览   2024-05-25 16:57:14


《史记》这部纪传体史书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很多人都不太喜欢读,觉得文绉绉的。所以,如果说要让大家说出其具体的内容,想必有很多人说不出来。

众所周知,《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什么是“二十四史”呢?“二十四史”也称“正史”,是我国古代各朝代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也就是各朝代认准的官方“史书”,并不是坊间流传的各种野史的版本传说。

“二十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24部史书。写到这里,顺带一提的是,《三国演义》不是正史,《三国志》才属于正史。

《史记》排在首位,也说明了其地位的重要性。当初司马迁写这部《史记》,其实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01 司马迁为何写《史记》?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西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一个有着深广学识的人,对哲学、天文及历史等皆有独到的研究。他有个宏图壮志的心愿就是完成一部著述上及轩辕,下至于汉的历史。

听起来,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件疯狂的事。不过,在当时这其实并不算什么疯狂想法。

当时,汉朝已经历经了百年的韬光养晦,休养生息,国家已经相当的繁荣。此外,当时的汉朝非常重视文化建设。比如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下令在全国范围征集图书的事情就是出现在这个时期,同时还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的国家图书馆。

在这样的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环境背景下,以太史令的身份去著述历史,显然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然而,遗憾的是,司马谈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却还没等着手开展就染上了重病,生命危在旦夕。

在临终之时,司马谈紧紧握着儿子的手说:

“老夫有一个愿望,希望能够写一部通史,如今是要写不成了,我希望你能帮我把这个心愿实现……”

作为儿子的司马迁,看着老父亲将要离开人世,流着泪说

“儿子虽然愚笨,但会详述先人所整理的历史旧闻,不敢有任何缺漏。”

两人的这番对话,既是父子二人生离死别之际的对话,也是各自对彼此信任的默契“回应”。司马谈相信儿子有能力完成这项任务,因为他从小就培养这个儿子,让他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以至于20岁时的司马迁,能够带着良好的学问基础,从京城长安出发南下,周游全国多个地方,寻访了许多历史人物活动的旧址,考察了各地的风俗人情、收集了不少的传说。

在这游山玩水游历各地的过程中,司马迁不仅开拓了眼界和胸襟,更收获了大量的知识。这些,都为他后来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也以至于司马迁有足够的信心,从父亲手中接班过来。

元封三年,也就是司马谈死后的第3年,37岁的司马迁深得汉武帝赏识,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做了太史令。

太史令听起来是个官位,但是却并非是一般人能够胜任,没有点文化知识水准和耐力,一般人也做不了,也不愿意去坐这样的冷板凳。毕竟,文字是枯燥乏味的,且这和钱财势力几乎不沾边,若非不是感兴趣,大概也干不了多久就拍拍屁股走人了。

司马迁是个有毅力的人,且也没有忘记父亲临终的嘱托,继位后开始天天琢磨研究着各种史料,国家藏书,准备开始写《史记》。

然而,不曾想,在他专心搞著述研究之时,一场巨大的灾难降临到了他的身上。

02 为何受到宫刑?

汉武帝时期,汉朝经常和匈奴发生战争。众所周知,匈奴是一个逐水草而居,没有耕地种田习惯的民族,天性具有比较强的侵略本性。为了生存,匈奴人常常挥师南下,以小规模骚扰为主,大规模战争为辅。在古代,基本上各个朝代统治者都深受匈奴的困扰。

天汉二年,汉朝大将李陵被汉武帝命令李陵为带兵出战匈奴的李广利押运军用物资,血气方刚的李陵并未按照汉武帝的旨意去做,而是向汉武帝请命,自带5千名步兵前去收拾匈奴。结果,由于势单力薄,孤军深入作战,最后寡不敌众,李陵的一批人马被匈奴给围困了。

之后,李陵投降于匈奴,消息很快传回了国,震动了朝廷,汉武帝一怒之下将李陵妻儿老母都关进了监狱,并召集大臣商讨如何处置这个贪生怕死的李陵。

在众人皆谴责李陵,一边倒的时候,唯有司马迁说了意见相反的看法,认为李陵此次投降是出于无奈,他日后肯定是还要寻找机会报答汉朝的。

这番话惹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这是在为李陵辩护,并借以达到打击将军李广利的目的。而李广利正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就司马迁的这番话就已经犯下了所谓“诬上”的大罪,为死罪。

按照当时的法律,司马迁有三种选择:

  • 第一,伏法受诛;
  • 第二,拿钱赎罪;
  • 第三,接受宫刑。

听起来,第二种是最佳的选择,但是偏偏司马迁是个穷文人,让他拿出钱来赎罪,哪里凑得够?就算是倾家荡产了,也没有拿出这么多钱啊。剩下两项选择,一个死得痛快,但是就这么死了,哪里对得起父亲的临终嘱托?最后,能选的就只有一种了,那就是接受宫刑。

司马迁画像

宫刑,也就是阉割,这有多残酷,不用再细讲,大家都早有耳闻。自从受了宫刑之后,司马迁不仅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损伤,精神也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一度有轻生的念头。

后来,司马迁一想“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父亲的遗嘱没有完成,就这么死了,如何对得起老父亲的泉下之灵?”

再者,历史上那些伟人们,如屈原被放逐写了《离骚》、左丘失明写了《国语》,这不都是在经历磨练后才完成不朽著作的吗?自己再怎么都得留下点什么“痕迹”吧。

于是,司马迁便化悲愤为动力,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将历史以及种种对朝廷的牢骚都写进了《史记》作品中。

《史记》这本书记载的历史内容,其跨度时间之长,达3000多年,叙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书的规模之宏大,体系之完备,让后人所惊叹折服。

这部书共有52万多字,共有130篇,共耗费了司马迁13年的人生!

看到52万字,可能有些“杠精”要说了,觉得这是件容易之事。然而,我们不要忘记了,这并不是小说,而是历史,不容杜撰而来的历史,不是像如今的网络作者一样,随便码码拼凑就出来的。

03 为何推荐《史记》?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在问,到底该读些什么书比较好。客观上说,提高文学底蕴和文化修养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多阅读古书籍,生活中我们常用的许多警世句子和历史典故,基本都是出自于古书。

比如《史记》这部书,就记载了许多我们经常听到的各种经典典故,包括什么《霸王别姬》、《烽火戏诸侯》,以及各种常用的警句名言,如“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治天下终不已私乱公”等。

比如许多人常说的“人尽可夫”这个词,就是语出《左传》《史记》。

“人尽可夫”,其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指所有的男人都可以作为丈夫。在如今的人们看来,这是一个妥妥的贬义词,专指不守妇道的女人。

而其实最早的时候,这个成语的本意并不是如此。

《史记》《郑世家第十二》中记载写道:

“厉公四年,祭仲专国政。厉公患之,阴使其胥雍纠欲杀祭仲。纠妻,祭仲女也,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母曰:`父一而已,人尽夫也。`女乃告祭仲,祭仲反杀雍纠,戳之于市。”

这里讲述的是一个兄弟相残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叫郑庄公,是一个非常奸诈狡猾的人。他一方面设计消除弟弟共叔段的警戒之心,体现自己的善心和仁厚;一方面又不断增大共叔段的罪恶,最后利用民心将共叔段的军队给击溃了。

此外,这个故事还涉及到了另一个人祭仲,祭仲是郑国的有名的政治家,郑庄公在位时,就对其非常赏识。郑庄公在位时期,祭仲曾替其迎娶邓国女子邓曼,生下太子忽。此外,还娶了宋国雍氏的女儿雍姞,生下了公子郑突。

郑庄公逝世后,祭仲曾先后扶立郑庄公的四个儿子为国君,当然,在郑庄公死后,祭仲实际把持着郑国的国政,国君废不废立都是由祭仲说了算。

之后,祭仲被宋国诱拘,并受到要挟,最后立了郑厉公当郑国的君主,这时郑厉公其实也成了祭仲的一个傀儡。

郑厉公很快感到了不满,派人去杀祭仲,而他找的这个帮手就是祭仲的女婿雍纠。

雍纠接到任务后,很是苦恼啊,去杀自己的岳丈,这不是良心泯灭吗?回到家后,他神情一脸紧张,雍纠的老婆雍姬见状,不断地发问,最后雍纠没忍住,将秘密告诉了自己的妻子。

妻子听闻震惊不已,不知怎么办,跑去问了自己的母亲:“父亲和老公哪个更重要?”

母亲回道:父亲只有一个,而丈夫,只要你愿意,任何一个男人都能成为你的丈夫!”

这段一问一答的对话,可谓是经典!

和如今很多女性问男人,“我和你妈掉水里了,你先救谁?”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当然,如今我们在鄙夷“人尽可夫”这个词的时候,也能从这故事里面看到了许多人性的东西。

作为我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史记》的地位和作用有多大不言而喻,这部史书对古代的文人骚客创作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鲁迅曾高度赞誉这部史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点评家金圣叹曾多次赞扬司马迁:

“隐忍以就功名,为史公一生之心。”

“借他二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泪。”

余秋雨先生更是高度赞誉了司马迁:

“他以自己残破的生命,换来了一个民族完整的历史;他以自己难言的委屈,换来了千万民众宏伟的记忆;他以自己莫名的耻辱,换来了华夏文化无比的尊严。”

《史记》,一本值得细读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