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的诸侯国,都城邯郸(今河北省 邯郸),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东边是齐国,西边紧挨秦国,南面是魏国,北方是游牧民族,东北方又毗邻燕国,附近还有个中山国,可以说是个名副其实的四战之地。
赵国祖先叫造父,曾为周穆王养马,跟秦国的祖先一样都是替周天子养马的。因为养马养的好,便将造父封在赵城(今山西省赵城县西南),由此为赵氏。赵氏自此开始立业了,历经六代,此时赵氏的族长为赵衰,赵衰侍奉一个人名字叫重耳。重耳就是后来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曾经逃亡十九年,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返国成为晋国的国君是为晋文公,因赵衰护送有功,任国相,后其子孙依旧在晋国任高官,赵氏也因此与魏、韩,智氏成为晋国四大家族,权利也被他们所把持。
晋国到了晋出公时期公室卑弱,主要权力被智伯和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四卿把持。公元前456年,四卿驱逐晋出公而立晋哀公。公元前454年智伯率韩、魏二家围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打算灭掉赵氏,在这危机关头,赵氏成功策反了韩魏一起转过头来灭掉了智氏并瓜分了智氏的土地。
公元前437年,晋哀公去世,其子晋幽公继位,对赵、魏、韩已毫无权威。晋国已然成了韩赵魏三家的天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正式瓜分晋国,周王室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韩赵魏瓜分晋国标志着春秋进入到了战国。
赵国初期,战争不断,不断有小国被大国兼并。魏国首先变法,历经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在魏文侯,魏武侯时期成为了战国初期的霸主。韩国也有申不害变法,短短几十年也强大起来,甚至连当时的小霸郑国都给灭了。此时的赵国已然远远落后于韩魏两国。赵国的改革也迫在眉睫。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年仅十五岁的赵雍成为新君,是为赵武灵王。魏惠王立即联合楚、秦、燕、齐四国以会葬为名各派一万军队来参加会葬。赵肃侯生前与魏、楚、秦、燕、齐等国连年恶战而不处下风,赵国俨然是北方的新霸主。对于十五岁的新君赵雍来说,父亲的葬礼实在是凶险,搞不好赵国就会被五国联军灭掉。在赵肃侯的托孤重臣肥义的帮助下,赵雍决定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应对措施,摆开决战的架势来迎接这些居心叵测的吊唁使者。
赵武灵王命令赵国全境戒严。代郡、太原郡、上党郡和邯郸的赵军一级戒备,准备随时战斗。联合韩国和宋国这两个位于秦、魏、楚、齐之间的国家,使赵、韩、宋三国形成品字型结构,将秦、魏、楚、齐四个国家置于两面受敌或者三面受敌的被动局面。又重赂越王无疆,使之攻楚,先把与赵国不搭界的楚国的注意力转移到它的老对手越国身上去。重赂楼烦王击燕和中山。燕国是五国中比较弱的一个,在楼烦的强力攻击下,燕易王比较紧张,十分担心赵国与楼烦夹击燕国。中山虽然不是一流的强国,但由于楔入赵国的版图内,经常受齐国的指使从背后攻击赵国的都城邯郸,对赵国的威胁比外部的强敌更大。中山在楼烦的攻击下,也无暇顾及对赵国的趁火打劫了。在去掉了燕、楚两个强敌后,魏、秦、齐集团对赵、韩、宋集团就没有什么优势了。赵武灵王命令来会葬的五国军队不得进入赵国边境,只许五国使者携带各国国君的吊唁之物入境,由赵国负责接待的大臣将他们直接送往邯郸。魏、秦、齐见赵国重兵待客,戒备森严,而且赵、韩、宋联盟已成,不得不打消了要占赵国便宜的念头。五国使者入赵后,见赵国精锐云集邯郸,战争一触即发,不敢有任何的差错,在与赵雍厚葬赵肃侯后,便匆匆离去。魏惠王发起的五国图赵的阴谋被赵雍挫败了。年少的赵雍初涉君位就经受住了如此严峻的考验。
赵武灵王三年(公元前323年),赵国向中山国压迫。赵武灵王三年(公元前323年),魏相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的合纵运动以对抗秦相张仪拉拢齐楚图魏的连横策略。赵武灵王没有接受魏国的求盟。赵武灵王四年(公元前322年),赵武灵王与韩宣王在区鼠相会,研究赵、韩两国对付当时复杂的国际局面的对策。赵武灵王八年(公元前318年),韩国攻打秦国,失利而还。五国相王,唯独赵国拒绝参加,赵武灵王说:“赵国无其实,不敢贪图王者的名分。”令国人都称他为君上。赵武灵王九年(公元前317年),赵武灵王与韩、魏共击秦国,被秦国击败,秦军斩首八万级。赵武灵王十一年(公元前315年),赵国的邻国燕国发生了严重的内乱,赵武灵王插手将在韩国为质的公子职推上王位,也就是后来的燕昭王。
此际,秦、楚、齐、韩、魏、越等国处于连续混战的状态。面对天下大乱,各国无暇干涉赵国内政的天赐良机,赵武灵王向全国发布实行胡服骑射的法令。同时,大举进攻中山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胡服骑射之前,赵武灵王已经在赵国的北部搞过试点。全面游牧化的赵国骑兵,取胡人机动性强的优势,弃其纪律性差的缺点,在与北方胡人的军事斗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赵国大举进攻中山,从南、北、西三个方向合攻中山国的都城灵寿。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继续攻击中山国,夺取中山与代郡和燕国交接的土地,把中山完全裹在赵国境内,对中山进行严密的封锁。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赵武灵王传位于太子何,是为赵惠文王。他则自称为主父。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大举进攻中山国,中山国国王投降,中山国灭。
赵武灵王在选定继位人的问题上犹豫反复,先立小儿子赵何为王,但后来封长子为代城君,后代城君密谋夺位。公元前295年,伏杀赵何丞相肥义,代城君逃往武灵王行宫中,王叔赵成和李兑包围行宫,杀代城君,武灵王被围困在行宫中苦苦坚持三个多月后饿死。
虽然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任用廉颇、蔺相如等能臣,然而秦国变法革新,逐渐超过赵国。
战国时期,北方的赵国自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进行了相当彻底的军事改革。赵武灵王志向远大,眼光不凡、意志坚定、立排众议大胆的推行移风易俗,并选练精锐弩弓骑兵。赵国在六国中率先组建起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在公元前307年至公元前296年的十二年间,赵国西破林胡、楼烦、北灭中山,拓地千余里。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45年),秦国出兵攻伐韩国的野王。公元前261年4月,秦国派王龁领兵进攻上党,意欲一举兼并之。廉颇领兵二十万救援上党。其时,上党大部分土地已被秦军攻陷。秦军(王龁)与赵军(廉颇)的首次遭遇战中,秦军前锋斩赵裨将茄。初战不利后,赵军据守空仓岭防线。秦军攻击前进突破防线,占领赵军坚固堡垒。赵军被迫往长平方向退却,于石长城以西的丹河一线构筑长垒防御。
秦军再次强攻赵军阵地。赵军战败,坚守百里石长城。双方开始了拉锯战,持久战,持续了将近4年。时间一长,赵国逐渐的支撑不下去,赵国前线共投入了将近45万大军,每天的粮食都是问题。
公元前260年夏,赵括接管长平前线四十五万赵军。秦国得知消息后秘密派遣武安君 白起抵达长平接替王龁指挥秦军。赵括到达前线后,立即改变原有的军事部署和防守战略并撤换大批中下级军官,收缩兵力准备主动出击,企图一战歼灭秦军,收复上党。赵括在对秦军所知甚少的情况下,指挥主力出击屯扎在故关前的秦军部队。秦军按照白起的将令,接战不久后便诈败,沿直通长平的大道逃跑,把追击的赵军主力引诱到预设战场。赵括不知中计,指挥全军猛攻秦军阵地,给予秦军重大杀伤,但秦军顽强抵抗,赵军无法攻破。面对险恶战局,赵括命令部队原地筑垒防御等待援兵。在被困46天后,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杀。赵军伤病饿殍无法再战,只得全体投降。秦军俘虏赵军近40万人,己方伤亡过半。
长平之战之后,赵国实力及其地位一落千丈。虽然有过短暂的中兴之路,但实力已经远远落下秦国太远,加之其他各国也连年遭到秦军的侵犯,六国以无一国可以阻挡秦国一统天下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