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2月12日,1915年的12月12日,袁世凯正式登基加冕称帝,到达了人生的巅峰时刻。在袁世凯称帝的21年后,另一位手握民国权杖的人物却险些殒命,他被称为“校长”的蒋介石。这一事件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被成为“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但究竟张、杨二人谁才是真正的主导者,这个问题看起来貌似很好回答,但是就连张学良自己的回答都是含糊不清的。
到了1956年的12月15日,张学良奉蒋介石之命回忆“西安事变”时,他回忆说:“西安之变,杨虎城乃受良之牵累,彼不过陪衬而已。”他在1957年写的《坦述西安事变痛苦的教训敬告世人》一文中又说:“我西安‘剿匪’一位主要的伙伴——杨虎城将军……他非常热衷于抗日而不愿‘剿匪’。”
另一侧,杨虎城将军次孙、加拿大西北同乡会名誉会长杨瀚向部分记者朋友讲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还原了那场事变背后的情况。以下为口述的部分内容。
1936年12月9日,学生进行了纪念一二九游行,并计划前往蒋介石官邸。蒋介石当时已经做好准备,要在官邸前镇压游行,杨虎城赶忙同张学良劝阻了学生继续向蒋介石官邸前进。
当晚,杨虎城和张学良约蒋介石看戏。杨虎城的随从突然告诉杨虎城,张学良的部队中,有两卡车的士兵离开了军营,杨虎城以为张学良要捉蒋,便赶忙传令自己的部队,全部上街戒严,开始抓蒋的全部准备工作。但之后他才发现,张学良只是派自己部队劝阻学生继续游行罢了。
但行动已经全部暴露,士兵的热情已经全部被激发起来。于是经过两天准备,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正式爆发。
虽然如今各方对西安事变各执一词,但这个事件本身影响却是深远。
西安事变重要作用的体现关键不在发动,而在其和平解决的问题上。西安兵谏之所以说不尽,一是题旨重大,用外国史学家的话讲,“影响了一个大国的整个历史走向”,属于中国命运接续存亡的一个转捩点;二是涵盖复杂,涉及中华民族诸多阶层何去何从的前途和命运。正如毛泽东1937年所说的那样,没有西安兵谏及其和平解决,中国大地上“兵连祸结,不知要弄到何种地步,必将给日本一个最好的侵略机会,中国由此也许亡国,至少也要受到极大的损害”。
只是发动这场事变的两位推动者,却没能获得和平的解决方式。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到南京,抵南京后被军事法庭审判有期徒刑十年,但随后被特赦。张本人并未服刑,而是被长期软禁。由于抗战期间国军不断失去领地,张被软禁的地点也经常变迁,其被软禁的设施环境也随之变化。
杨虎城被送到国外后,秘密潜回香港打算参与抗日,但被国民党逮捕,并于1949年及其子女、卫士、秘书一共8人在戴公祠被军统局人员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