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百科

三教并行是哪个朝代?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发展:兼容并蓄是永葆生机的关键

118人浏览   2024-05-27 13:58:57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一个精神信仰,我们将之称为思想。这种思想包括宗教的、民间的、官方的。思想就是文化的内核,文化是思想的表现,如一国的文学、史学、科学、艺术都是在其民族的精神信仰的指导下创造的。一般而言,人们认为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代表,儒学的发展以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一个线索。本文就以儒学为核心来简单介绍一下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脉络。

一,从原始宗教到礼制改革

原始社会生产力落后,人类改造大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在神秘莫测的大自然面前,人类产生了原始宗教崇拜。这些崇拜主要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就是相信“万物有灵”,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神灵主宰,可谓“人死为鬼,树久有灵,顽石能言,风雨有主,无物不神,无鬼不灵。”在自然崇拜的基础之上,后来又产生了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等,这里就不再细讲了。

原始宗教崇拜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进行祭祀、占卜等迷信活动。中国古人最初将这些活动称之为“礼”。在地中海世界,由于氏族部落瓦解较早,因而“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较早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元神”的崇拜。在中国,由于氏族部落长期存在,也使得中国的宗教崇拜一直停留在“多元神”阶段。另外,氏族部落的长期存在,也使得中国的祖先崇拜得以加强,这是中国宗法观念、儒家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

国家建立后,贵族将王权神化,为了给王权笼罩一层神秘的外衣,并形成了一系列的制度,统称为“礼乐制度”。商朝是宗教崇拜的典型,《礼记·表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从商朝的宗教中,我们能够看到其中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例如,商朝将世界万物的主宰称为“帝”,同时也将过去的祖先称为“帝”,这就是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融合了。


西周时期,周公对宗教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在崇拜方面,从单纯的“尊天事鬼”改变为了“尊天事人”,开始强调人的作用,具有强烈的民本色彩。在社会制度方面,弱化对自然的崇拜,强化对祖先的崇拜。经过改革,西周的礼制从单纯的祭祀活动变成了社会共同遵守的等级规则。西周的礼制蕴含在了宗法制、分封制等体系中,网罗了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西周的礼制改革之后,中国的忠孝、仁义、民本观念就开始强化了。因此,西周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框架就基本形成。

二,从百家争鸣到儒法合流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在经济领域,铁犁牛耕兴起,贵族垄断下的井田制和工商食官都被打破,私有制经济崛起;在政治领域,列国争霸,权力不断下移,贵族阶级走向衰落;在文化领域,官方对文化教育的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的各个阶层的文化学者开始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


百家之中,主要在思想领域有儒、墨、道、法四家。儒家代表的是传统的氏族贵族势力,他们主张恢复礼制,推行王道、仁政;墨家代表小生产者,他们主张打破传统贵族的权力垄断,推行“兼爱”“非攻”“尚同”等;道家代表更加古老的氏族贵族,他们主张恢复到更远古时代的“小国寡民”,实行无为而治;而法家代表新兴的势力,他们反动恢复过去的制度,主张顺应时事,废除贵族特权,加强集权,推行变法图强。


春秋战国时代,法家代表新兴的势力,因此能够得到支持,被各国接受。不过,任何一个学派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在长期的争论、交流中,各大学派开始学习其他学派的思想,逐渐实现了思想的融合。到了战国末期,百家思想的融合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如道家思想和其他思想融合,产生了黄老学派;荀子综合了儒家和法家思想,成为了集大成者。到了秦朝时期,虽然推行“以法为教”,但是秦始皇也开始吸收阴阳家、儒学的一些思想来治国。因此,融合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


西汉前期,统治者将黄老思想奉为正统。不过,民间的思想融合加速了,许多儒生开始吸收法家、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以改造儒学。到了董仲舒时期,终于将法家、阴阳家等学派的思想融入了儒学,创造了“新儒学”,也可以称为“汉儒”。新儒学的思想主要是儒家和法家思想的合流,其主要特点是将法家思想为内核,以儒学的仁义道德作为外衣,有时候用道家的思想来调节,人们总结为“外儒内法,剂之以道”。

另外,新儒学也吸收了许多阴阳家的迷信观念,以神权来加强皇权或者限制王权,提出了“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这就导致汉儒逐渐走向了神学化。在汉朝,谶纬之学泛滥。79年,汉章帝主持了白虎观会议,将谶纬之学的地位提高到了和和正统经书同等地位。谶纬之学的泛滥,使得早期儒学的朴素思想遭到压制,是儒学中衰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从三教并行到理学僵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不堪。在这样的情况下,宗教思想开始广泛传播。魏晋南北朝广泛传播的宗教思想是佛教和道教。佛教从汉朝开始传入中国,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盛行,杜牧的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能够反应这种局面。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是道家思想、阴阳五行思想和中国传统的万物有灵崇拜融合产生的。和佛道的盛行不同,儒学在该时期相对衰落。

就儒学本身而言,其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理论匮乏。儒学的经典都是向人们灌输一些教条式的道德准则,并没有什么理论作支撑。而道教和佛教的理论体系是是十分完善和精妙的。为了弥补自身的不足,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中的理论。同时,佛教为了适应在中国的传播,也开始吸收儒家思想,逐渐中国化;道教也同样吸收佛教的理论。于是,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三教并行”、“三教合一”的局面。

三教合一

唐朝时期,统治者继续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为了复兴儒学,韩愈、柳宗元提出“道统”,绕开汉儒继承孔孟之学。韩柳虽然抨击佛学,但是他们的思想却吸收了佛学的一些理论,从而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础。北宋时期,出现了二程、张载、周敦颐、邵康节等儒学家,他们将佛教、道家的许多理论融入儒学,形成了天理学说,简称“理学”。理学的集大成者就是南宋的朱熹。理学家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就是“道”或者“理”,万物的和人类都必须遵行“天理”的规则来运行。实际上,这里的“天理”也就是儒家的一系列道德准则,如三纲五常

南宋时期,从理学之中又产生了心学派,代表人物是陆九渊。明朝时期,王阳明成为了心学派的集大成者。心学派认为,人类遵循的规则就在人的心中,心就是理。陆王心学继承了孟子的“性本善”学说,认为人心就是善良的,只是因为后天的各种因素掩盖了善良,因此人必须要找到自己的本心和良知,也就是“致良知”。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被人们总称为“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出现后,使得儒学的道德观念在社会的传播力度大大加强了,对中国的民族性格有重大的影响。但是,这也使得许多传统的糟粕也被人们接受,造成了人们的心理扭曲。元朝时期,程朱理学成为了官方思想,《四书》成为了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在明清时期,官方通过八股文、文字狱等手段打击“异端”思想,以维护理学的正统地位。这也导致中国的传统思想逐渐走向了僵化,最终丧失了创新和活力

结语

柏杨先生曾说:“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流下去,但因为时间久了,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使这个水不能流动变成一潭死水。”柏杨的话虽然比较偏激,但是也不无道理。中国的传统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兼容并蓄,不断吸收新鲜成分,使得传统思想永葆生机。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许多陈旧的思想被没有被除去,导致糟粕的东西越来越多,最终积重难返,丧失了活力。

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遭到了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思想家们又开始大规模吸收西方的启蒙运动思想、马克思主义等来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复兴并非是一味的恢复过去、恢复传统,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