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海拔450~720米,是由岷江、沱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平原。其得益于都江堰水利工程,河网密布,同时由于土地肥沃,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平原上也零星分布着一些浅丘,如成都近郊的凤凰山、磨盘山。
“成都”成为一座城市的名字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至迟在秦代,“成都”的名称就已频频见诸典籍。西汉扬雄(前53-前18年)《蜀王本纪》说:“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华阳国志·蜀志》也说:“九世有开明帝……开明王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
关于“成都”一名的由来,最早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山海经·海内经》记:“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其城方三百里,盖天地之中,素女所出也。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都广之野当指成都平原。到公元前4世纪的周朝末年,当时蜀国的国都在郫县。郫县今地处川西平原腹心地带,位于成都市西北近郊,东靠金牛区,西连都江堰市,北与彭州市和新都区接壤,南与温江区毗邻。由于当时的成都地区土地肥美,少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蜀国开明九世便把国都由郫县迁至今成都地区。宋朝乐史《太平寰宇记》取周太王从梁止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日成都。”
虽然还有其他几种说法,但以成都因“都广之野”和“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日成都”,最为有内涵,也影响最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