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当看到自己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撰写的文章被拒时,不管以前有没有被拒的经历,心里总是不好受的。然而在学术界,文章被拒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不值得过分伤心或是愤怒。一般来说,文章被一个期刊拒了,大不了换一个期刊就是了。期刊那么多,总可以找到更合适的。但如果文章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也符合期刊的选稿范围,被拒稿是由于审稿人的误解或者偏见的话,作者也是有权进行申诉的。毕竟文章是自己辛苦工作的成果,作者是有维护自己劳动成果的权利。
收到拒稿信后,不必急于作出回应,先仔细读几遍。如果觉得确实是因为审稿人理解有误,而自己文章除了语言问题以外没其他原理性的大问题,同时编辑本身又没有强烈的拒稿倾向,那是可以考虑申诉一下的,也给文章一个解释的机会。只是记得最好把申诉信发到责任编辑的邮箱,而不是发到投稿系统的邮箱。
写申诉信之前,最好先看看杂志是否有相应的申诉政策,这将为申诉信提供具体的准则。在写申诉信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要避免过度的情绪反应,注意措辞的礼貌。虽然科研人员一般都比较理性,但如果觉得自己辛苦工作的成果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也难免会出现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因此收到拒稿信之后,最好给自己几天时间,比如等个两三天的,平静下来再开始动手写申诉信。写申诉信时,一定要注意礼貌,尊重编辑和审稿人,避免哭诉,也不要用尖刻的语调去评论审稿人,搞人身攻击。
同时在写申诉信的时候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一封好的申诉信应该是科学的、客观的,提供能够反驳审稿人的数据。靠自己在业界的声誉或者用过去发表的类似文章来证明这个文章也应该得到发表,这是站不脚的。如果用其他知名科学家支持这项研究结果作为申诉的依据,那只会让审稿人和编辑更加反感。
申诉信中应该对审稿人的拒稿理由逐点反驳,除了语言上的解释之外,能够提供更多更详细的数据来支持就更好了。期刊编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加强版的、解决了缺点的工作。如果没有看到这点,编辑也不会轻易驳回审稿人的面子。毕竟这年头要找到一个认真负责的审稿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有时候文章被拒可能仅仅是因为审稿人错误理解了文章。审稿人也是人,对具体课题的理解可能还不如作者,犯错是很正常的,尤其是遇到截止期限很紧的审稿要求时更容易犯这种错误。因此,在申诉信中作者有责任再次向审稿人阐明这些被误解的要点,并说明审稿人误解的原因是自己原来的表达不够清晰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