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员工离职工作交接,企业这样做才能保证万无一失

100人浏览   2024-08-08 14:31:59

工作交接是用人单位和员工结束劳动关系的重要环节。员工需要将因工作原因获得或使用的用人单位的所有文件、工具和信息返还给用人单位,并按要求在各部门办理相应的交接手续。如果工作交接有问题,用人单位可以提出并要求员工依法交接。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工作交接的具体程序。实际上,即使规定了具体的程序,对不同的公司来说也是不可操作的。因此,用人单位应根据自己的就业情况制定相应的交接程序。然而,正因为如此,工作交接已经成为一个有争议的环节。那怎样做才能避免争议呢?


01 为员工办理正式的辞职手续

1、如果员工的劳动合同尚未到期,公司需要提前一个月向部门领导提出书面辞职申请并终止劳动合同,并在部门领导签署意见后向人力资源部报告。

2、人力资源部逐步申请。经总经理和董事长批准后,人力资源部通知员工的部门领导安排工作交接。

3、员工需要按照《离职员工移交手续表》、《工作移交明细表》和《物品移交订单》的顺序移交。财务部门结清工资后,双方和部门领导签字确认后,交接方视为完成。

4、工资涉及保险。人力资源部和财务部办理保险清算和保险减员手续。

5、人力资源部统计本月考勤情况,报上级批示,到工资结算日支付工资。

人力资源部办理劳动合同终止手续,并向员工出具《劳动合同终止证明》,这是员工到下一个新单位所需要的,只要是正规的大单位,一般都会要求出具,有备无患。

02 交接工作要尽快做好准备

一旦员工提交辞职报告(申请),公司就应该开始准备。

一般而言,如果单位没有收到辞职信,员工可以选择快递。用人单位不接受或不批准辞职信,实际上对用人单位本身是不利的。如果员工只是口头通知公司辞职,有可能回头起诉公司,并且劳动关系解除不明,公司很可能面临支付经济补偿的不利结果。

此外,如果员工决定辞职,不在乎经济补偿,如果单位不批准,选择直接辞职。如果单位以旷工等名义解雇员工,用人单位不能以此为由拒绝支付工资。

所以,公司规定提前一个月申请,重点是让员工有提前申请的意识,不限制员工辞职。如果员工离职,建议积极与员工沟通,完成交接工作:原则上,只要工作交接完整,工作细节清晰,有交接人。不要有到一个月后让员工离开的想法。只要交接完成,剩下的天数可以通过休假解决,最后一天可以正式离开。

03 工作交接顺序

用人单位在与离职员工交接工作时,可按以下顺序进行:

首先,根据各部门需要交接的顺序,要求员工依次交接,按照劳动合同和规章制度的规定办理工作交接手续。

其次,列出详细的交接清单,并由参与者签字确认。员工进公司时,最好登记员工从企业收到的物品,由员工签字确认。

最后,要求员工签字确认交付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并对相关数据负责。

04 注意出具辞职证明

劳动者履行法定义务交接后,用人单位也应履行法定义务,向员工提供离职证明书,证明双方的劳动关系已经结束。

1、及时出具离职证明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第一款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发行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书。与此同时,《劳动法》第八十九条还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未向劳动者出具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书面证明,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因此,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向劳动者发行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书是公司的法律义务。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是劳动者领取公积金的条件之一。

因此,用人单位应当在员工完成工作交接手续后及时出具辞职证明。用人单位不能找各种理由拒绝出具辞职证明,给员工造成损失的,员工有权要求赔偿。

2、辞职证明的内容应明确

用人单位出具的辞职证明内容应当符合规定,并注明劳动者的工作期限、终止或终止劳动合同的日期、工作和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践中,劳动者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等公司可以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时,为了不影响将来的就业,有时与公司协商,发行虚假的解除原因。离职证明是解除劳动合同的依据,也是解除劳动合同原因的重要证明。解除劳动合同的不同原因会导致不同的法律后果。因此,劳动者提出这样的要求时,公司必须慎重对待,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仲裁诉讼风险。


05 支付经济补偿金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第二款,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的约定交接工作。用人单位按照本法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交接工作时支付。

由本文可以看出,员工离职时办理工作交接是其法定义务,员工办理工作交接前,企业在支付经济补偿后。对于拒绝或消极办理工作交接的行为,企业最好确认交接事实,并要求员工签字确认;或在涉及《离职交接单》时,可将向财务部领取的经济补偿和工资设为离职交接的最后一项。

06 员工不配合交接的应对措施

如员工拒绝配合工作交接,建议用人单位最好协商处理。虽然扣工资或经济补偿往往是有效督促员工配合工作交接的有效手段,但这种方式涉嫌违法。因此用人单位尽量不要通过扣工资或经济补偿来解决。必要时,可以提起劳动仲裁、法院诉讼,通过法律途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