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局部冻伤
【发生原因】
1、末梢循环不良,低温下维持血供的小动脉容易发生痉挛,造成局部组织缺血、坏死。
2、冰袋温度低,持续冰敷用冷时间过长,使局部营养、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均发生障碍,严重者会发生组织坏死。多见于老年和幼小感觉迟钝患者及昏迷患者。
【临床表现】
局部冻伤可表现局部皮肤颜色变青紫,感觉麻木,局部僵硬,变黑,甚至组织坏死。
【预防及处理】
1、冷敷时间不能过长,每3~4小时冷敷一次,每次20~30分钟。
2、对进行冷敷的患者要经常巡视,观察冷敷局部皮肤情况,如肤色变青紫、感觉麻木,表示静脉血淤积,必须停止冷敷,及时处理,以防组织坏死。
3、刺激、过敏或末梢血管功能有异常(如雷诺氏病)时,应禁止使用冷敷。
4、冷敷部位一般选择在头、颈、腋窝、腹股沟、四肢,一般不选择心前区、腹部、足底、枕后、耳廓、阴囊等处。
5、一旦发现局部冻伤,立即停止冷敷,轻者予保暖可逐渐恢复,重者按医嘱对症治疗。
二、全身反应
【发生原因】
冰敷温度过低,持续时间过长。多见于年老体弱患者及婴幼儿。
【临床表现】
寒战、面色苍白、体温降低。
【预防及处理】
定时观察并询问冷敷患者,如有不适及时处理。一旦出现全身反应,立即停止冷敷,给予保暖等处理。对感染性休克、末梢循环不良患者,禁止使用冷敷,尤其对老幼患者更应慎用。
三、局部压疮
【发生原因】
翻身时不慎将冰块、冰袋压在身体下而冰块、冰袋硬度高、有棱角,与体表面积接触少,受压时间过长,可引起局部压疮。
【临床表现】
局部压痕、疼痛不适。
【预防及处理】
1、注意避免将冰块冰袋压在身体下,可将冰袋吊起,使其底部接触所敷部位,以减轻压力。
2、缩短冰敷时间,经常更换冰敷部位。
3、改用化学冰袋或盐水冰袋。
四、化学制冷袋药液外渗损伤皮肤
【发生原因】
化学制冷袋药液外渗。
【临床表现】
皮肤潮红或水疱形成。
【预防及处理】
1、使用前确保制冷袋完好无渗漏。
2、使用过程中注意观察,如嗅到氨味立即更换。
3、皮肤潮红处用食醋外敷;出现水疱者在水疱基底部用75%酒精消毒后,无菌注射器抽空水疱渗出液,加盖无菌纱布或按外科换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