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金融服务费”究竟是个什么东东?看这里就明白了!

345人浏览   2024-04-04 15:31:49

从 “金融服务费”说到讯息费用


“你摊上事儿了,你摊上大事儿了。”某小品中的这句台词,拿来描述汽车知名品牌奔驰在中国市场的当下境况,实在是贴切的很。

今日之“大事儿”,最初不过是一件不起眼的普通不过的“小事儿”:西安的王女士在一家名为“利之星”的4S店以贷款方式购买了一辆60多万元的奔驰汽车,支付首付款20余万元及其他相关费用之后提车,不料车还没有开出4S店大门就发现发动机漏油,遂向店方交涉。店方的回应几番反复,先是说退款,接着说退款不方便改为换车;又说换车也不方便改为补偿;最后推翻之前所有的承诺,提出了一个终极性的解决办法,说按照国家的“三包”规定,只能换发动机。店方百般推诿责任的做法激怒了王女士,“我一公里都没开就换发动机,简直是无妄之灾!如果真换了发动机,连二手车都卖不出去,我为什么要接受?”于是在又一次交涉无果之后,她采用了自认为“不要脸”的维权方式——坐在奔驰车的引擎盖上,声音哽咽着痛斥店方的无理:

“我是受过文化教育的人,我是研究生毕业,但我这件事,我觉得它是让我几十年的教育得到了奇耻大辱,我就是因为太讲道理……我已经和你们谈了这么久,如果这事有的谈,我就不会做出这么不要脸的事情,我今天在这儿很丢人的,你知道吗?现在是网络社会,大家发到网上,我怎么过,是不是脸也不要了,我今天来之前,我就做好心理准备,我今天就求一个说法,我觉得这个事情还有天理吗?”

这段被舆论称之为“奔驰女车主坐车盖上哭诉维权”的视频被人上传至社交媒体之后,在全网迅疾流转,新媒体旧媒体自媒体也一并跟进,于是这一件普通的消费纠纷“一传十,十传百”,成为全国皆知的热点新闻了。舆论汹涌之下,店方终于愿意和王女士友好沟通协商了。然而,对方官腔十足高高在上的态度令王女士感觉所谓的“退车退款”方案如同施舍,“脾气又上来了”的她断然拒绝和解。不过,在网上广为流传的店家与王女士这场对话,再次令“舆论哗然”的,倒不是其“对不起,我不接受”的强硬态度,而是其提到了汽车销售行业通行的一个“潜规则”——店家向购车者收取“金融服务费”:

“我可以全款买。你们让我做奔驰金融贷款,说‘利息低’。我说我不想贷款,你们各种引诱我买,引诱我买之前有跟我说有‘金融服务费’这么一笔钱吗?没有。让我去付款的那一天,我说我带了一张卡要刷卡,你们先让我去财务室刷的钱,刷完了首付买保险。

买完了保险,把我带到一个人那里,说给我做奔驰金融的一个确认。做奔驰金融确认,就问了很多问题,比如说你是某某某吗?是不是贷款?这些我都是都签字。最后那个人说,你需要一笔就付一笔钱,1万多什么。

销售这个时候就出来了,我说可以。我说那我们去财务室,他说就是付给这个二维码。我说不是刷卡吗?他说,不,这个钱不可以刷卡。当时我,你问他,你可以调你们现场监控,我就在那个水吧旁边。

然后我说那为什么不能刷卡,我就很疑惑。你们的人就走了,过了20多分钟把我们晾在那,我再打电话问销售,销售又把那个人喊过来说“姐,不要为难我们,你就微信给吧”。然后他说让我不要为难你们,我才微信绑的卡,我这个还还微信限额,我分了1万和5200多两次付,付完之后给我开了张收据。……”

这家4S店在王女士事先没有被告知的情况下要求其缴纳“金融服务费”,是不是涉嫌欺诈?该店以个人微信收取费用,收取的费用最终去向是否在公司账目列明是否涉嫌逃税?……这些问题政府职能部门已然发声介入调查,日后自有结论,这里按下不表。要问的是,这“金融服务费”究竟是个什么东东?

王女士揭批“金融服务费”之后,不少媒体对这一汽车销售行业的“潜规则”进行了调查,提供了不少信息。《北京青年报》的这一段文字,可以大略地看出“金融服务费”的样貌:

“一位接近奔驰中国的业内人士表示,奔驰中国并不会从4S店的金融服务费中提成,但是奔驰中国会对每个4S店售出的车中走奔驰金融贷款的比例有一定的要求。‘奔驰本身的金融服务也是跟银行合作的,这样奔驰可以多卖车,银行可以多放贷。’

谢先生的说法也印证了该人士的观点,‘像奔驰这种有自己金融产品的,对每个4S店都有业绩要求,这个业绩一般是卖一百台车有多少比例是走奔驰金融贷款的,而且4S店卖车走奔驰金融会获得额外的返点,所以4S店也会很积极地鼓励顾客走贷款。’

另一位其他汽车品牌的销售人员刘莉莉(化名)告诉北青报记者,她所在的品牌4S店也存在收取金融服务费的情况。‘这是行业的普遍现象,但是这次奔驰事件后可能会有所调整。’刘莉莉表示,目前国内的4S店竞争十分激烈,一座城市同一个品牌往往都有多家4S店竞争。‘竞争之下裸车没有什么利润,所以4S店只靠卖车挣不到什么钱,如果走贷款的话就有更多的利润,一方面是厂家的返点,另一方面就是金融服务费。’

凡有社会阅历之人都知道,真实世界的运行,不唯依靠白纸黑字写得清楚“明规则”, 在某些时候某些领域,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不成文的“潜规则”。“明规则”也罢,“潜规则”也罢,从经济学上说,皆是制度安排或者说合约安排,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向买车人收取“金融服务费”既为汽车销售行业的一项“潜规则”,通行于行内,表明着这一合约安排为市场所接受,参与其中的人们的行为由这一“潜规则”所约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金融服务费”的出现,当然也因利而起。上述的报道,其实大致完整地勾勒了从银行到汽车销售人员的利益链条:银行放贷给汽车金融公司,有利息收入;汽车厂商的汽车金融公司将从银行融资而来的钱给购车人做按揭,可以销售出更多的汽车;销售汽车的4S店推荐购车人“走贷款”,一方面可以获得厂商的“返点”,另一方面能够收取“金融服务费”;销售人员当然也不白干,向顾客收取的“金融服务费”的一小部分是由其分享的。

精彩而值得一说的是这利益链条的合约串联。这里有一连串的合约:银行与汽车金融公司的贷款合约,汽车金融公司与4S店之间约定“业绩比例”及“返点”的合约,4S店与销售人员分享“金融服务费”的分成合约。简而言之,汽车金融公司从银行融资,资金量越大可获得的利息优惠越多,因而汽车金融公司有意愿做大汽车按揭业务,一方面可以卖出更多的车,另一方面支付给银行的利息也低;但汽车金融公司本身不卖车,卖车的是4S店,怎么调动它的积极性?汽车金融公司左右开弓,一方面给4S店设定“业绩”指标——每卖一百台车必须有多少比例以“走贷款”方式售出,另一方面允若完成任务会获得额外的返点;具体与顾客接触的一线销售人员,4S店拿出一小部分的“金融服务费”与之分享,让其有动力鼓动、游说买车的顾客“走贷款”。不难看出,从上到下的合约串联在一起,将利益链条上的每一个利益主体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从而合力将“金融服务费”这一蛋糕做大了。“金融服务费”通行于行内,可不是没有道理的。

市场竞争激烈,卖裸车不挣钱,但千做万做蚀本生意不做,4S店总要想出另外的门路来挣到这个钱。在一个消费者贷款买车之时,以“金融服务费”的名义来收取费用也不算离谱,最起码称得上师出有名。从公开的报道看,为了说服顾客“贷款买车”,4S店往往双管齐下,一方面对全款买车的消费者提高车价,对“贷款买车”者则做低车价——做低车价对买卖双方都是好处,需要缴纳的税费可以因此而减少;另一方面销售人员有针对性的“话术”:对做生意的顾客,就告诉他们可以剩出一部分现金去周转赚钱;对普通的上班族,就说分期付款可以减轻生活负担,也可以把省出来的现金拿去投资。

问题是,即便全款买车面对的车价相对较高,但杂七杂八地算下来,贷款买车最终支付的价款其实要比全款买车要高出不少,钱不够倒也罢了,一个有能力而且原本打算全款买车的顾客为什么会被说服,去选择“贷款买车”?余以为,主要是讯息费用的引入误导了消费者的选择。市场上4S店众多,竞争激烈,价格透明,一个消费者多走几家店便对价格知得清楚,店家不容易做手脚。然而,一旦进入“走贷款”买车的程序,则各式的材料、手续纷至沓来,消费者面对的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车价,知价费用(讯息费用)迅速上升。为讯息费用所左右的顾客于是以为“贷款买车”较为相宜,从而放弃了全款买车。而从卖车的4S店来说,将消费者从讯息费用较低的“全款买车”方式引入讯息费用较高的“贷款买车”方式,也容易出术,从而赚到更多的钱。不要以为4S店能够漫天要价,它们的行为也是要受到市场竞争约束的。君不见,此番物议沸腾的“金融服务费”, 4S店收取的费用额度,一律是在贷款3%-5%之间。也不要以为这一现象仅仅存在于汽车销售领域,隔行如隔山,每一个行业多多少少都有类似的情况。道理简单:如果提升讯息费用能够为自己带来利益,人们往往会选择这么做!“经济人”本性使然也,自私使然也。

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人都只关心的自己的利益,没有为公众和社会的意图,但在无形之手的引领下,却在不知不觉中为改进社会尽力而为。一个人为求私利而无心对社会做出贡献,其对社会作出的贡献远比有意图作出的要大。这是一种伟大的思想,说的是“自私之利”,自私可以给社会整体带来很大的利益。然而,因为能够为自己带来利益,不惜提升讯息费用和交易费用,对社会的整体利益而言无疑是有损的。这是自私之害了。很可惜,我们不能也无从只要其利而不要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