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某官员提出,希望扩大国债在货币政策操作中的运用,推动实施国债作为公开市场操作主要工具的货币政策机制。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说,为提高银行永续债的流动性,支持银行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可以使用持有的合格银行发行的永续债从中国人民银行换入央行票据。
于是,很多媒体与所谓的专家开始炒作说,中国也要像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美国那样,搞中国版的量化宽松了,通货膨胀马上就要来了。1月25日,中国银行发行了400亿元的永续债。1月26日,朋友圈里开始有人转发一篇题为《永续债,中国版QE(量化宽松)在路上了》的文章,其阅读量达到6万。
其实,财政部官员的意思不过是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通过购买国债的方式投放货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以及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货币工具。
因此,无论是中国人民银行购买国债,还是购买金融机构的永续债,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两件事跟量化宽松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根本就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如果我们有一点关于中国人民银行如何运作的常识,就不会被这些媒体与所谓的专家忽悠。
胡润研究院在《2017至尚优品——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中提出了与实现财务自由对应的具体数值: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需要2.9亿元;在杭州、南京、成都等二线城市,需要1.7亿元。
胡润研究院的这份报告基于对449位个人资产在1 000万元以上的中国高净值人士的调查,这些高净值人士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以及主要的二线城市。这些高净值人士认为,平均41岁能实现财务自由,比2016年提早了2年。
就2.9亿元这一金额而言,普通人基本上一辈子都没有办法实现这个目标,买房、买车、养老育儿已经让普通人筋疲力尽。
什么是财务自由
财务自由是西方投资理财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你不用为日常生活开销而努力工作以赚钱为目的的状态。简单地说,就是即使你不工作、不朝九晚五地上班,也不必为吃喝玩乐所需要的开支发愁,因为你可以从工作之外的其他渠道获得现金收入,而这些收入足以支付你的日常开支。
如果你每月的开支是10000元,但你不用工作也能获得10001元的现金收入,那你就已经实现人人都羡慕的财务自由了。这10001元的收入被称为“临界点”,一旦突破这个临界点,只要不发生重大的灾难,你就可以不用为了生存而工作了。
实现了财务自由,你就有足够的金钱、时间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例如去旅游、摄影、写书,或者参与公益事业。
但是,在一个国家中,只有少数人或者极少数人能够实现财务自由,如果绝大多数人都试图实现财务自由,这个国家的经济就会崩溃。道理很简单,试想一下,如果绝大多数人不上班、不工作,会是什么结果呢?所以,只能让少数人或者极少数人实现财务自由。 而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努力早日成为这少数人或者极少数人中的一员。
财务自由的关键,一定要有工资之外的收入,就是要有财产性收入。之前说过,财产性收入是与工资性收入相对而言的,财产性收入就是利用财产而产生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利息、持有股票得到的红利、股价上涨产生的资本增值、房租收入、著作权与专利权收入,等等。 但很多人的财产性收入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财产性收入。绝大部分财产性收入集中在那些已经实现财务自由的少数人或者极少数人手中。
2007年,在全国所有的财产性收入中,最富有的10%的人群占了30%,到2013年,最富有的10%的人群所占比例达到60%。最穷的人几乎没有任何财产性收入,也就不可能实现财务自由。 那么要增加财产性收入,就要学会投资理财,而要做好投资理财,就要懂金融。在财产性收入中,存款的利息收入、股票的股利收入、股票价格上涨带来的资本增值以及房租等,都是通过投资理财才能获得的。
但是,投资理财是一个风险很高的金融活动。有一个被人们普遍认同的现象是,股市里面“70%的人是亏损的,20%的人不赔不赚,只有10%的人是赚钱的”。所以,想要通过投资股票增加资产性收入,我们就需要了解股市,不仅需要了解影响整个股市走势的宏观方面的因素,也要了解影响具体某只股票或者某些股票走势的微观方面的因素。
此外,在股市里,你买的是股票,但实际上你还是在与人打交道,即你是在与别的投资者打交道,不要被他们忽悠了。
有一个说法,一流的投资者研究投资者情绪,就是股民们的喜怒哀乐等;二流的投资者研究政府政策;三流的投资者研究企业基本面,就是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利润率之类;四流的投资者研究K线,就是股票价格的走势、股票交易量等。
你可能会说,一流的投资者研究的是股民们的喜怒哀乐,这也是金融吗?不错,这就是金融。金融学里面有一个东西叫行为金融学,它研究的就是你的喜怒哀乐如何影响你的投资理财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