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买办是什么意思? “买办”这个词怎么来的?怎么贬义那么大?

390人浏览   2024-03-29 23:20:21

在历史中,买办这个词具有比较明显的贬义,尤其是清朝末期开始,买办资产阶级随着外国侵略中国的过程而崛起,买办成为中国近代屈辱史的一个代表性事物,成为中国人心中的痛。

“买办”这个词怎么来的?

但是买办这个词却是怎么来的呢?由于中国古代书籍文档里是没有这个词的,因此这其实是一个新词。

买办最早是翻译自葡萄牙语的“comprador”,而comprador的意思就是外国资本家在殖民地当地雇佣的管家、经理人。晚清时,最初把comprador直接音译为“康白渡”,后来就改为意译的“买办”了。

意译过来的买办一词,就非常好让人理解了,替洋人买卖、办事;洋人出钱,买办出力;洋人吃肉,买办喝汤。

为什么买办的负面含义这么大?

从买办的词源来讲,本身应该是中性的,可以理解为管家、经理、执行人等不含贬义的词汇。但由于买办在晚清时特殊的阶级属性,加上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所作所为,却让这个词充满了负面意义。

最初的买办,从事的主要是外国商船、商馆的食材、物料等代购事宜,也就是拿着工资干活,本身并没有什么权力,甚至一开始还被人鄙视,社会地位低下。但这也需要买办们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尤其是外语沟通能力,而在晚清能够担此重任的,只有沿海地区较为开明的知识分子阶层才能够胜任。

而且由于涉及“邦交大事”,买办需要清政府的特别批准才能从事,在这种情况下,买办又多了一层官方属性,这就让他们有了一定的权力光环。

虽然买办本身一开始并没有什么资本,但随着拥有外国资本和朝廷权力的两面背书,以及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的双重身份,他们作为中外沟通仅有的“桥梁”,大量的资产财富交易都需要经过他们之手,这其间就产生了大量的灰色寻租空间。

有了这些资源,买办阶层开始迅速崛起。后来买办阶层又与官僚、资本家结合在一起,形成“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成为旧中国压迫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之一。由于是替洋人办事,因此他们往往没有民族大义,屡屡侵害国家人民的利益,甚至一些基本的道德底线也不断被突破。

买办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帮凶作用。他们欺压华商、勒索敲诈、偷税走私、贩卖鸦片,甚至从列强向清政府索要的赔款中分得一杯羹。清朝灭亡后,更与军阀、官僚紧密结合,严重垄断国家经济,将老百姓敲骨吸髓的同时,少数家族却集中了巨额的财富。

一些买办不放弃任何获取利益的途径,包括官商勾结、损公肥己。比如买办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吴健彰,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 以白银五十万两,捐得苏松太兵备道记名按察使兼江海关(上海海关)监督的肥职,后来则为私利出卖了海关行政权,导致国家海关行政权彻底丧失。而这只是买办卖国的冰山一角而已。

俗话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而买办们何止有文化,在各项能力和资源的加持下,他们的破坏能力大大倍增,买办和封建官僚、资本家一起,吸干了整个国家。虽然在他们中间,也不乏徐润、唐廷枢和郑观应这样有思想见地的爱国人士,但就整体评价而言,买办这个词总体偏向负面、贬义也是无可厚非的。